当前,非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的比例最低,即处于所谓“刘易斯拐点”(Lewisturningpoint),未来20年“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将随之消失,如此使得中国所依赖的出口这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失去动力。
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与私营企业的成长与壮大紧密相关。但是,人口老龄化及其负面效应使私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中国众多私营企业就是在传统的亲属中孕育、成长与壮大的,家族色彩浓厚。
如今,家庭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大量独生子女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下成长,成人后他们自己及其子女也不再生活在传统的纵横交错的家庭网络之中,很多低成本、高效率的组织纽带将会丧失。
如此,成年后的独生子女难以或不愿承担起企业持续发展的重任,“富二代”的消极影响明显。民营尤其是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受到挑战,这为所谓“国进民退”从侧面作了一个新注脚。
未来中国的“银发经济”不足以填补“人口红利”的损失。日本进入老龄化后,出人意料出现了一个“银发经济”,即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各种产业,从而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途径。
中国一些经济学者为此感到兴奋,声称“夕阳人群,朝阳市场”,商机将超过1万亿元,能创造上千万个就业岗位。然而,这些专家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日本富老同步,中国却未富先老,中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远远无法与日本相比。
即便如此,日本的“银发经济”远不足以抵抗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经济衰退趋势,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势必放缓中国持续亢奋的经济增长。
诱发财政金融动荡。人口老龄化使财政负担愈发沉重。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劳动力的不断萎缩,经济增长势必放缓,税收随之减少,但是养老和医疗保健的支出不断增加,从而对财政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04年公布的《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必须在10年内打下坚实基础,否则几年后就有爆发“严重危机”的危险。
据中国老龄办测算,中国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而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扩大。2004年底,社保基金缺口还只有7400亿元,但是截至2008年底,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已达1.4万亿元,四年间增加了一倍。
开始于2001年的个人账户“做实”试点,目前已在13个省份累积资金1100多亿,然而对于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人口老龄化会引致相关资产市场的萧条。佛朗哥•莫迪利亚尼和理查德•布伦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在一生中试图平衡他们的消费,年轻和老年时花销较多,而中年时储蓄较多。
因此,人口老龄化会使储蓄耗尽,老年人会将他们能支配的资产廉价出售。由于中国婴儿潮的出现(如上世纪60年代),老龄化必将来势汹汹。
为筹集养老资金,未来中国的老人们都会集中抛售房屋、证券等资产,与之相呼应的少子化导致资产需求萎缩,如此势必引致相关市场萧条甚至是资产崩溃。
因此,“银发浪潮”将直接冲击中国的房地产业,如今奇货可居的房地产,随着老龄化高潮的到来很可能一文不值,老龄化成为贪婪的房地产商与投机商的梦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