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造就了微软“失去的十年”?

   2024-03-11 互联网570

公司文化的转变

但实际上,在技术领域内的保守还不足以完全击垮微软,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后来公司文化的转变。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微软员工在计算机都安装了一款应用程序。这款应用程序会让一个卡通的脸部表情一直出现在电脑屏幕当中:脸部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则取决于微软的股价表现。当微软股价上涨时,显示的是一张笑脸;当微软股价下滑时,表情会非常的沮丧。

对应的事实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微软员工都通过期权获得了公司一定的股份。在微软任职16年的营销经理埃德·麦卡希尔(E dM cCahill)表示,“当时微软员工非常渴望利用每一个机会来增加公司的营收。在每一次参与的会议中,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结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动作越快,微软的股价就会上涨得越快,他们的个人财富也将会越多。”

但是这一切狂热在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都回到了原点。1999年12月30日,微软股价在刚刚创出历史新高119.94美元之后便出现持续下滑。

仅仅16天之后,比尔·盖茨把微软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交付给了鲍尔默。在随后的一年时间中,微软股价下跌了一半以上,而且再也没有回到曾经的历史高点。这意味着,曾经给微软员工带来数不清财富的金钥匙———股票期权,也变成了“潜水期权”。

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员工中严重的财富分化。有些员工每天开着自己新买的宾利上班,而有些员工则开着紧凑车型轿车道奇霓虹。曾经那个团队并肩作战雄霸天下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财富分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微软老员工与新员工之间的关系。

2003年前后,微软决定不再向员工提供股票期权,以此来削减支出。而这意味着,后来的员工只有通过晋级,才能得到财富上的回报,而他们的前辈们则可以专心于技术研究,专注于产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官僚主义开始在微软逐渐形成,进一步降低了自身的创新能力。更多的微软员工开始寻求获得管理岗位,而更多的管理者意味着要召开更多的会议,更多的会议导致了更多的备忘录,所有的这一切也导致微软创新能力的大幅降低。

一位微软前技术人员表示,“在这样的组织系统中,软件设计工作似乎都是由委员会来完成的。所有的事情都进展得非常缓慢,员工需要开的会太多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