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小心眼”

   2023-10-18 互联网240

三、可曾愧疚

要说到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恐怕没有人比张显更加通晓。一年前,正是在这位副教授的努力下,药家鑫被笼罩在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公众情绪中,并最终走向断头台。

眼看着儿子在唾骂声中以命相偿被撞死者,药庆卫至少想讨回一个有关家庭背景的公道:“作为张妙家属代理人的张显在其开设的多个微博、博客上,捏造事实,散布了针对药庆卫及其家人的系列言论,刻画原告‘官僚’、‘军队蛀虫’等社会形象,‘其中部分事实陈述性言论未经调查核实,大都纯属虚构’,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名誉权。”

这桩侵犯名誉权案2011年12月29日在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昨日一审宣判:“药庆卫获胜,张显支付药庆卫1元精神赔偿,同时在微博和博客道歉连续不间断道歉30天,并不得删除。”

一年之后,物是人非。此时,在新闻跟帖里,当初那种仿佛裹挟全社会的巨大意见分裂已荡然无存,曾经跟随张显质疑权钱交易、高呼药家鑫“非死不可”的网民们消失不见,代之以对“操纵舆论、煽动民意”的幡然醒悟。

作家肉唐僧大赞“非常好的判决”后,微博质问“到今天,当初支持杀药,现在内心有点后悔或踌躇的,有吗?”;看过“张显在围观群众‘无耻脸厚,羞了先人,枉为人师……’骂声中落荒而逃”的视频后,央视评论员王志安深感1元精神赔偿不足,“最好让其付出经济上的沉重代价。”

连《人民日报》也用晚安帖来请其18万关注者就此沉思:“张家和药家,两个破碎家庭,留给世人不忍卒读的尾声。而当喧哗沉寂,我们是不是该为曾经的无知和傲慢愧疚?当喧嚣遮蔽了真相,暴戾蒙蔽了理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不是吗?”

根据《辽沈晚报》今晨报道,药庆卫已在自己博客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对受害者家庭表达最诚恳的道歉,也对长期支持我们的网友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是你们让我和我爱人感到没有被社会抛弃,也感到这个社会还有正义、温暖和包容;更要感谢法庭给了我能在公正、公开场合说话的机会。”

此时,新浪腾讯和凤凰网都重点推荐来自《新京报》的警示:“在网络上发表失实内容,侵害他人权益,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动辄给人贴‘×二代’之类的标签,不但容易伤害相关当事人,而且割裂社会,贻害无穷。”不过,这篇社论同样也承认,张显所作所为确有其逻辑:“有些人之所以喜欢借助标签,来激起舆论对‘×二代’的仇恨,是担忧公权或司法会在权力或金钱的影响下丧失公正,因而求助于营造的舆论声势。这也值得相关部门反思,只有依法办事、捍卫公正成为常态,贴标签的行为才会彻底失去市场。”

张显已经在微博上向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宣布“尊重判决不上诉”。最终,是《中国青年报》引用判决词作为报道结尾:“作为现代社会传媒的网络空间,既是人们传播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场所,更是一个健康有序的互动空间,应该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通过(微博)平台发表的言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更为迅捷直接,故网络用户在即时分享自我的感性认识及信息的同时,在涉及评价他人时应客观、准确,并不应利用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侵权的,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