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小心眼”

   2023-10-18 互联网240

昨晚终于传来官方解释,“按国际奥委会规定,如遇奖牌并列情况,在颁奖仪式上两名运动员代表的国家或地区旗帜需并列平挂;如果空间不够,可以上下悬挂。挂旗的顺序依照运动员姓氏的字母顺序。而朴泰桓—P,孙杨—S,故韩国旗帜在上方。”

这个解释是否足以安抚?腾讯今天用一个专题来分析“韩国国旗挂得高侮辱了谁”:“当你为国旗上升而感到光荣,就会为她的下降而感觉沮丧、悲痛、委屈,尤其是本来应该平起平坐的情况下,但这不过是加速了你悲伤的节奏。”

编辑们认为,虽然“挂错国旗是错误,但很难说是阴谋”,但这一事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连串事件发酵后的结果,是由一连串情绪跌宕引爆的”:“首先,在孙杨400米自由泳夺冠前,国内媒体报道朴泰桓根本不把孙杨放在眼里,网民愤怒;随后在预赛里,朴泰桓因为犯规,被取消成绩,网民高兴;紧接着韩国申诉成功,网民失落;最后,在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夺冠,网民再次高兴。上面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使得大家在看待孙杨和朴泰桓的比赛时,心情不仅仅是胜负心和荣誉感这么简单了,两人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同取银牌,但待遇不同,自然而然让人的想法不再单纯。”

“到目前为止,中国代表团还没有就此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诉,真是有点皇上不急什么急”——这是腾讯对那些“爱国青年”的嘲讽。但《中国青年报》很急,急的是“不少围观的摇旗呐喊者,却在赛场之外制造着一起充满口水的‘孙朴之争’。”

在这篇头版评论中,作者包丽敏正是痛心于中国媒体在报道孙扬和朴泰桓之间竞争时的“以讹传讹”、“言过其实”、“不加区分”,感慨“不理性的媒体,将不理性的声音,不理性地放大”。强调这种“搏取眼球和点击的传播行为”满足了不少网民某种病态的快感,文章叹息:“某种受迫害意识依然潜藏在民族心理中,导致国人对外界的误读误判,为中国的崛起平添摩擦和冲突的风险……在顶级体育赛事中夺金拿银,早就让中国人彻底摆脱‘东亚病夫’的形象,但无需讳言的是,不少国人还未能彻底走出‘东亚病夫’式的心理阴影。”

如何走出心理阴影,曹林的建议是“去政治化、去光环化”。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今天以自己8年来的变化为例,声称“这次伦敦奥运开幕,除了上网时被动浏览的那些弹出的奥运新闻外,我竟然没看开幕式没关注金牌数。原以为自己另类,没想到不关注奥运的网友有很多”。

这篇《瓦解举国体制,从打破举国关注开始》得到了搜狐重点推荐,并将标题改为“太多公共事务比奥运重要”,因为其中有如下一段:“很多人都说,奥运不该成为新闻的全部,有太多远比奥运重要的公共事务更需要记者去关注和报道。比如,预算法的修改、北京暴雨的反思,还有南通启东发生的事件。”

按曹林的说法,“很多媒体和记者对奥运的兴趣,远比公众大多了,派出了庞大的奥运采访团,提供了远远超出公众需求的奥运信息。媒体头版的大照片和头条新闻,往往都已被中国的金牌选手占据,网络信息框随时弹出奥运信息。在公众价值观和关注趣味日益多元的社会中,人们难免会厌恶这种被某一类信息刷屏和包围的同质新闻轰炸。”的确,根据此前新华社等统计,全中国派出近千名记者云集伦敦,即使是每个工作日只出版12个版的《中国青年报》自己,也专门辟出两个整版报道奥运,更不用说中央电视台和那些商业门户网站了。

意见领袖已经宣布自己不再关注,但也有草根民众觉得这种“故作清高”很讨厌。所以,虽然曹林自信地认为他“不仅公开表示‘我不关注’后不被‘讨伐’,还会引发不小的共鸣”,但他的自由选择和个人趣味还是遭遇到微博评论反击:“一天到晚口诛笔伐举国体制,有毛病。”

其实,胡锡进也觉得“那些专干反思,脑子里装满反思的人,真不容易”,他也在微博中宣布“无条件为每一块中国运动员的金牌鼓掌。我们不是得了金牌反而比不得金牌更加气鼓鼓的奇怪民族……奥运会是开心用的,看个比赛没那么多纠结,我们的快乐很简单”。

胡总道不孤也,《现代快报》今天在发表《我们都应该放下沉重的“荣誉杠铃”》鼓励全民更新体育观念时,也允许一位读者抱怨“对金牌别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且不说得金牌多原本就是国家体育实力强的象征,就算为了得金牌而去奋力拼搏,这又有什么错呢?可现在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知真的不喜欢金牌,还是为了发表观点而自圆其说,抑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他们对运动员得金牌没有反应,对运动员没得金牌,反而更有话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