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偏见与受害者

   2023-09-13 互联网2310

虽然自家子报环球时报昨天就已编译英国每日电讯报上一位作者对西方“丑陋心态”的反省,但人民日报记者薛原今天还是要抱怨:“当对叶诗文的质疑已基本销声匿迹时,记者又在伦敦的标准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试图解释‘我们为什么要怀疑叶诗文’。文章认为,叶诗文之所以被质疑,是因为‘她成长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外界无从了解。’”

为何“选择性失明”?正如这个标题如言,这篇奥运特刊头版评论以叶诗文“每年都要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进行数周乃至数月的训练”为证,抨击道:“但如果拒绝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中国运动员的成就,用抱残守缺的固有思维去无端怀疑指责,这个世界依然不是那么平坦。因此而焦虑的人,恐怕总难释然。”

其实,昨天,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就已经专程转载来自文汇报的稿件《因为无知,所以偏见》,由那位曾经著书解释“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 的英国学者评述奥运报道中的西方媒体。今天,海外版又已发表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张云之论《中国在偏见中自信地成长》:“伦敦奥运会上,围绕着中国的各种猜疑性、偏见性报道层出不穷,这种经历已非首次。4年前北京奥运的圣火接力,已让中国人感受到了融入世界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平坦。中国人有理由怀疑西方世界,为何总是对同中国相关的事情持有偏见?”

而根据中国青年报今天公布的调查数据,“55.8%公众认为外媒对叶诗文无端质疑缘于酸葡萄心理;81.7%的受访者表示,叶诗文已经通过国际奥委会严格的药检,无端质疑叶诗文的外国媒体应该郑重道歉。”根据文章中引用的中国民众分析,“外媒对叶诗文说三道四,其实也是他们看中国发展心态的缩影”,其中就包括央视主播张泉灵的感受:“那些对叶诗文说三道四的外国媒体,其实也是近几年他们看中国发展心态的缩影。无非羡慕忌妒恨的各种不情愿罢了,到这份儿上,咱想谦虚和蔼韬光养晦都清净不了耳根子,就不如我们拿我们的金牌,他们嚼他们的舌头去吧。实力是最好的回答。”

听到这些对裁判或者外媒的斥责,曹林一定很厌烦吧,因为在他看来,“带着受害者心态看奥运会很累”。以那条高呼“伦敦,中国很受伤!”的微博获得无数国人共鸣为由,这篇中国青年报头条评论呼吁”不要轻易站到民族国家的位置上来看待这种质疑,认为这样的质疑是针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这样‘毫无根据的怀疑’在赛场上很常见,美国人被质疑过,英国人被质疑过,日本人被质疑过。这一点,姚明的点评非常精准:可以理解美国人的心理。如果在乒乓球上面有人打败中国人的话,我们也会产生这种怀疑。”

显然,在这位评论员看来,羽毛球女双因让球被罚、“国旗居然屈居韩国之下”以及自行车金牌被取消后申诉反被罚,都“不必想像背后有一个黑手专门针对中国人”:“凭什么要‘迫害’中国和中国选手呢?妒忌中国获得的金牌太多?眼红中国的崛起?对中国人有种族歧视?习惯性地对中国不友好?赛场上竞争不过中国就玩阴的?这些都不符合事实。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平时期的奥运赛场,没有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迫害’另一个国家,没人迫害中国,也迫害不了中国。”

此后,这篇得到五大门户共同推荐的文章开始分析“这种弥漫于中国网络中的受害者心态,源于一些国民心态的不成熟”:“首先是对奥运缺乏平和的理解。不得不说,冷战时那种“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的赛场对抗思维,在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然后是一种惯有的弱国心态在作怪……不仅对待奥运,这些人习惯以这种受害心态看待中国与外在世界的任何交往。”

显然,曹林也知道自己因为此前“批评国内选手不守规则”而受到潮水般的咒骂,他将这些对手定义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盲目的护短情绪”:“北京奥运,考验中国人的是如何做一个东道主,而北京奥运之后,伦敦奥运,考验着中国人如何做一个心态平和、心理健康的观众。体育不是战争,西方世界不是敌人,爱国不是护短,批评不是卖国,成熟的大国国民,应该明白这些基本常识。”

虽然曹林自己也在今晨微博中承认这篇文章是在“一段段地抽胡总编的耳光”,但环球时报下属环球网居然也推荐了他对自家常持观点的驳斥——只不过,曹林今天发表的另外一些文字恐怕还是不能转载,因为那篇《反思金牌的主流声音很可贵》分明就是逐句否定《为金牌喝彩绝对是中国主流声音》。

没错,这位高产时评家是把昨天在微博上对环球时报社评的讥讽化作了晶报专栏,他要继续为自己因为此前号召“瓦解举国体制,从打破举国关注开始”等而受到的抨击而辩解:“‘为金牌喝彩’与‘反思金牌体制’不是一个问题,不能把为金牌喝彩与反思金牌问题对立起来……回避这种反思,回避种种问题,而一味沉迷于金牌带来的感官愉悦和虚幻荣耀中,是短视且不负责任的。”

只差没有在报纸上公开点名胡锡进和王文了,这位供职于团中央机关报的评论员在此嘲笑论辩对手“只能暴露自身评论素养的欠缺和论据的苍白”:“最可怕的是,前述观点还将舆论中反思金牌的理性态度,污名化、妖魔化和矮化……将民众对金牌的反思,污名为唱反调、反主流的闲人,嘲讽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话,这种思维让人咋舌。”

只不过,曹林今晨也要带有些许悲伤地感叹“奥运又一次撕裂分裂着微博。在转发那些反斥他“别凡事都往固有思路上套”的观点后,他承认:“好几个微博上认识的朋友,都因对待奥运的观点不一样,对我取消关注了、拉黑了,甚至交恶了”。其实,就算是在他所供职的那份报纸上,就在他今天嘲讽“受害者心态”的文章旁边,也已经有劝告——《不管赞成或者反对金牌都在那里》。

作者陈方好奇的是:“新一轮的关于摒弃‘金牌至上’、‘金牌崇拜’、‘是否该为金牌喝彩’等等争论,到底是国人真正关心的,还是一些媒体在画地为牢、自说自话?”在推测“中国舆论场上那些‘反金牌’的人,大抵是在反对体育的举国体制”后,这篇冰点时评亦强调过多质疑体制内运动员“金牌主义”并不公平:“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每个人的自由。运动员可以把金牌当成自己的目标,公众可以看淡金牌的意义,媒体可以选择正确的引导。我们不能由过去的唯金牌论,到现在要求所有人放弃对金牌的在意,这是不可能的。”

或许的确是这样——“中国民众对奥运的理解已经走向多元和宽容,他们对金牌的在乎程度,可能既不像媒体呈现出来的那般‘冷淡’,也不像舆论所言的那般‘热切’”。

只不过,接下来,最热切的期盼就要到来了。孙杨、林丹,恐怕他们仍然比不上另一位体育偶像——刘翔,只有在他的浮沉中,才能最终检验中国人的金牌观英雄观。傍晚预赛开跑,他的身影却早已占据今晨各地都市报中心位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