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聚焦“枪火”

   2024-02-18 互联网1100

第一财经日报的《周克华最后93小时》给出了一些答案,比如“13日晚,周克华跟他的‘女朋友’通话,说10日没搞到什么钱(注:此前媒体披露的抢劫数量为25万元,实际为7万元),准备在14日‘再干一次大的’”。

与其它门户同步重点推荐这个“周克华与女友通话被监听,致行踪暴露”的消息,腾讯今早头条并列公示那个最大的疑惑,来自潇湘晨报有关“目击者称周克华自杀”的报道,被加黑的段落是:“关于周克华到底是自杀身亡还是被警方击毙,引发了网友的争论。有网友在微博、贴吧等网站发帖,称早上6时30分左右,童家桥一居民买菜回来,经过一皮鞋厂时,遇到了周克华,但当时这位居民没认出来,转头看到墙上的通缉令时,才晓得这是周克华。由于这位居民没有手机,回家后才用座机报的警。此时,10米开外的地方已来了3个警察,周克华开枪射击,导致一民警受伤,其余两位民警开枪打中了周克华的腰部,周克华自知逃脱无望,遂开枪自杀。租住在事发地旁边的居民汤女士也称,周克华是自杀身亡。汤女士自称上午她也买菜回来,路过皮鞋厂时看到了现场,民警打伤了周克华的腰部后,周克华朝头部开枪自杀。”

不过,这个对官方否认自杀的再否认,在9时前被撤离了推荐位。搜狐当然也不能独善其身,只能把“目击者称:‘民警打伤周克华腰部,嫌犯朝头开枪自杀’”作成提示语,招俫人们进监管相对宽松的微博满足好奇心。尚可获准突出的是“警方混淆其身份八年”:“据警方消息,一直到2011年年初,警方还没锁定周克华,而是怀疑一个外号叫‘四儿娘’的四川籍男子曾开贵。当时,警方高度怀疑曾开贵有一定道理,因为他曾是十几年前另一起枪杀案的重大嫌疑人。”

“只知一味否定挑刺,只懂破坏不会建设,让人感到无比厌烦”——愿意在此刻献上掌声的人们替重庆警察打抱不平,环球时报虽然没能明说,但也已用《正义和强大是中国法网的本色》的社评表明立场:“中国社会还有很多不公平,警察队伍中也不时传出丑闻。整个中国都不完美,但公安决非这个国家的那块短板。恰恰相反,中国公安是全世界同行中肯定是吃苦和敬业都排在前头的,他们受到的舆论苛责与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真实贡献的确反衬得相当走形。”

“苛责”的人甚至惹恼了东方早报,因为那些侦查信息的前后矛盾固然值得追问,但确一项大是大非不容混淆:《为周克华“涂脂抹粉”只会助长社会戾气》。

在这篇被凤凰网推荐为头条评论的文章中,沈彬首先用“死有余辜”表明自己对待周克成的基本态度,而后批评:“舆论空间里却有一些‘怪怪’的言论:先是不厚道地调侃警察的‘低效’,之后,又添油加醋,甚至无端编造故事:小时候成绩好讲义气,大了因超载被警察扣车,警察收缴他私藏的猎枪,他激愤鸣枪。劳改之后变为悍匪,从此开始疯狂报复社会……周俨然成了‘受害者’,其罪行也是那么顺理成章。更有甚者,有人还给周匪涂上一层‘均贫富’的梁山好汉的油彩。”

“他是哪门子的好汉”,作者断喝,“他根本不是在劳教之后发生了‘人生转向’,他成年之后,不是在坐牢,就是在违法犯罪,哪里有一丝的‘本性善良’?他的抢劫杀人,哪里有一丝‘劫富济贫’?至于他因非法持枪被剥夺自由,也是咎由自取。”

沈彬也明白,那些为凶残的犯罪涂上“浪漫色彩”的发言者,只不过是要借周克华、马加爵们的例子“浇胸中块垒”:“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社会公平的问题日益突出;但是,渲染冲突、宣扬仇恨,绝非社会之福。个体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也绝不能寄托在反社会的犯罪行为上;这种错误的思维,只会助长社会戾气。”

“不是什么都能怪罪到制度问题”——这句话听上去更像是在讽刺某些“公知”,而腾讯编辑丁阳也是心有戚戚,他在今日话题《周克华连环杀人是在报复社会吗》中结语明言:“人们都不想看到下一个“周克华”的出现,但寻因问果,可不能走错了路。”专题引用犯罪专家李玫瑾认定周克华就是“为了钱而杀人“的心理分析,强调“周克华或有反社会人格,但并不是在报复社会”。

那么,“为何有人坚决认为周克华是在报复社会”。编辑简直是未卜先知了这个专题中压倒性多数投票者的倾向,宣布“把周克华杀人归因于社会问题,实际上反应了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那篇被作为批评对象的《谁制造了“愤世者”周克华?》,来自丁咚。正是他前天在博客中,预言“周克华被当场击毙将可省去此后漫长的诉讼程序,也可满足围捕军警的疲累心理,但如此一来将会在原本就相当悲剧的案件之上再添悲剧色彩”。因为这位安徽作家相信,“正是这个恶劣的世道让一个接一个的‘周克华’们茁壮成长,为害社会,侵犯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丁咚有很多支持者,比如夏商。同为作家,他昨晚在微博中为周克华的喋血命运惋惜,他甚至想起了那个4年前袭击上海警察的北京男子:“同样是因为遭遇到不公,为了报仇而铤而走险。杨佳死后,被民间视为英雄。周克华死后,被所有人唾弃为畜生。区别在于,杨佳是向体制要个说法,周克华却拿普通百姓出气。所以杨佳收获了同情,而周克华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这种言论怎不叫齐鲁晚报生气,要用社评大骂“为周克华‘找理由’是在说胡话”:“一些人之所以罔顾事实,要把周克华的罪行描绘成‘愤世嫉俗’,不过是借题发挥,把一个杀人犯对社会稳定的破坏臆想成对社会不公的报复。”

评论员沙元森强调,周克华被击毙让“绝大多数人都松了一口气”,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人为周克华的死在心里泛酸,他们把周克华描绘成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理想的人,把他走上犯罪道路归咎于社会。面对一起轰动全国的公共事件,这种无原则的‘人性关怀’已经偏离了基本的价值判断,也突破了人性的底线。诚然,每个生命的非正常离去都是一出悲剧。周克华被击毙,固然不值得公众欢呼雀跃,但就他这些年的罪行而言,横死街头也是咎由自取。不能因为他是这个社会的失败者,就由社会来为他的死负责任。”

文章列举声称“他在社会上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转而报复社会,甚至有人把他被劳教的经历与湖南永州的唐慧事件相提并论”的声音,强调那是“无视基本事实的选择性失明”:“即便周克华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委屈,也不是他可以杀人的理由……如果一个人连别人生存的权利都不放在眼里了,还有什么资格谈社会公平……这样冷血的人还能得到一些人的好评,不仅会让无辜死亡者的家属寒心,也会让我们的道德底线一再下探”。于是,这篇获新浪重点推荐的评论结语宣告:“虽然周克华死了,但对周克华的追捧依然需要我们警惕。”

但既然连重庆晨报都可以在今天反思一下“像周克华们一类的悍匪,是什么让他们冷酷地向无辜者开枪?他们或对社会有诸多不满,却没有明确的仇恨目标,他们选择了滥杀无辜,其犯罪心理值得剖析,其畸形人生路值得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样值得追溯”,就更不用说新京报了。

在社评《击毙周克华之后还需做什么》中,这份北京报纸除了宣布“为相关人员庆功嘉奖,合情合理”外,亦强调“弄清楚周克华犯下累累罪行的历程和原因,总结如何预防此类极端案件的发生,这也应是必要的‘善后’工作之一”:这种研究与反思当然不是为他犯罪找什么理由,而是将其作为典型个案,研究如何预防此类恶性案件,研究如何扼制‘悍匪’。通过各个环节的社会防范,以降低此类恶性犯罪发生的概率。”

最后,倒是华商报抢新闻抢出了麻烦。虽然搜狐这样的商业网站或许很乐意用这家陕西报纸的报道来获取点击量,但在一些伦理关注者看来,那篇《得知周克华死讯,他母亲的手抖了几下》太过残忍,比“爆头哥”或者不加掩饰地刊出周克华毙命画面更加不可接受。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