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央视角色
关于“炒作”和“造谣”,央视新闻1+1举的例子正是邹恒甫“攻击”北大一事,强调“微博爆料,不能远离真相”。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官方网站昨天傍晚发布声明,称将责成学校纪委监察室彻查邹恒甫微博涉及内容,“如果微博失实,将追究其诋毁诽谤法律责任”,而邹教授也已在深夜给出第一个名字:“北大资源集团叶丽宁跟校领导通奸。”
不过,央视昨晚另一段视频显然更加独家,更加为各地媒体所摘录转载——刘翔伤退后首次受访,他对冬日娜的讲述占据了晚间《体育世界》整整15分钟。
在镜头前,刘翔声称“我没有想到……因为站在跑道上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很健康的刘翔,很好的状态……直到上栏那一步我就用力的蹬,蹬了之后感觉好像有人拿鞭子抽了我一下。”
他也解释了自己何以有最后那个动作:“在经过最后一个栏架时时,我想去亲吻一下栏架,因为在伦敦之前我就这样想的,我当时没有想过2016再参加里约,我都是把这届看作我作为运动员参加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了。有些不舍,虽然有些残酷,但我还是跳到终点了,我在想‘再见了,我的奥林匹克’。”
最后,这位黄昏偶像支着缠紧绷带的右腿,感叹:“从我心里来说,我觉得挺对不起支持我的人……人生成败,其实我不是看得很重,我已经很幸运了,我也会很珍惜我自己。”然后,他用了十几个感谢:“我非常幸运,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手术,很好的康复,谢谢很多人,谢谢我团队的每个人,谢谢医生,谢谢护士,谢谢麻醉师,很感谢很感谢,感谢大家。”
都市快报把“伦敦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的问号放在头版;《刘翔昨伤口拆线,首度回应“假摔”》是扬子晚报的报道;华西都市报更大写了五个字“刘翔:对不起”。被展示的那两块从刘翔跟腱部位取出的钙化物以及如同蚯蚓般的术后伤口,或许会让崇拜者们心痛乃至落泪,但肯定还是不能说服那些不信任他的人,最多就赢来一句“还在演!”
重庆时报评论员时言平对落难英雄心存怜悯,今天要一叹《将刘翔逼上舆论“烤架”又是何苦》,所言对象正是两天来重掀波澜的“央视解说门”:“对于‘报道预案’,有媒体以‘刘翔知道,央视知道,领导知道,只有观众傻等见证奇迹’为题进行了报道。当这种煽动性的标题点燃民众之前对刘翔摔倒的困惑与质疑,那么发酵出来的舆论效果不难想象——欺骗、谎言、表演……当年享受众星拱月般拥戴的‘飞人’刘翔,似乎要在舆论的‘烤架’上烤成脱毛的凤凰。”
的确,比起沉浸在“受骗感”中的那些观众,媒体同行明白,现在更值得讨论的不是杨健当时哽咽,正如长江商报所言,《刘翔伤退,无关预案,有关透明》:“没有必要对央视的四种解说方案耿耿于怀……刘翔伤退,央视提前获悉,这是媒体资源带来的效果,实属正常;解说员提前准备多种方案,也并无不可。最该质疑的则是,即便连央视都能提早知道刘翔的伤势,那么刘翔的团队、国家田管中心岂不知道得更早、更详细?既然知道了,为何还要刘翔参赛?”
新京报亦发表媒体人信海光之论,承认“对于媒体来说,面对一场像刘翔这样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重要比赛,预先准备几套报道方案纯属正常操作”,但亦指:“在这次刘翔之争中,无论是当事方还是质疑方,都有意无意地夹杂进很多庞杂的意见元素,比如商业利益、国家荣誉、锦标主义、爱国精神等,但‘刘翔风波’真正的核心,归根到底还是‘事实’与‘诚实’两个词。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他们没有太多要求,只想证实刘翔的诚实以及自己没有被愚弄而已。”
胡舒立担任过传播学院院长,更看重新闻伦理之重要性,昨天下午即推荐财新英文周刊执行主编李昕火线评论《刘翔风波与媒体角色》:“刘翔风波凸显的是央视角色定位的尴尬:是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及运动员的公关部门,还是作为去伦敦报道奥运会的大众媒体……在赛前获知刘翔伤重,乃至很有可能跑不完全程,这样重量级的消息没有及时报道,任何媒体从业人员都会感到惋惜,也会被视为失职。”
在引述了北京青年报昨天对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的采访后,这篇财新网文章强调:“反观刘翔的央视报道,在解说员杨健的总结中,并没有说自己的眼泪和哽咽是策划结果,而是情绪使然。不过就此次刘翔伤情报道而言,不仅事先知晓而不报道,而且在事后面对天大舆论风波仍不以为非,这既非出于商业考虑,也不能算是虚假消息,这令广大电视观众情何以堪呢?”
《哭播刘翔背后,最无辜的是观众》——钱江晚报今天亦作此叹;但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一定不以为然,他在昨天午后即通过微博声援同事:“从新浪体育发布的杨健在央视奥运研讨会的发言视频及原文看,他在赛前只是知道刘翔伤情不太好。央视报道团队据此制定4种预案,是正常恰当的工作准备。至于杨健之哽咽,有关风格,无关对错。由此看,东方卫报的“三知道”,是一个概括不准确、易引发误解的标题。刘翔是否该上场则是另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