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造富梦:谎言or神话?

   2023-12-16 互联网1630

从“米粉”到“米黑”


7月7日,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天目西路218号的小米之家依然人满为患。

姚孟早早在小米之家的楼下等待,不一会儿,姚孟见到数日来与他微博及电话沟通的小米科技高级客户经理小米阳仔(微博用户名),以及一个据称为律师的人,这个律师是前一天小米客服总监张剑慧说要派来给姚孟解决问题的人。 简单的寒暄显然没有化解姚孟的愤怒,谈话的气氛随着姚孟一再坚持的态度,变得有点尴尬。用姚孟的话说,这两个人来上海找他,其实是来"招安的".

“相信很多买小米的人和我一样,都是看中了MIUI才错信了小米手机的,无可否认,MIUI做到至今为止还算不错的。软件能做好,硬件也不会差,可是事实是错的。”直至今日,姚孟想起使用小米手机的4个月都是一段不愿回忆的记忆。

仅仅使用了4个月,无限次重启,故障频繁发生,电话一响就重启,严重影响使用,这让姚孟备受煎熬。后来他在微博上发现手机的这种重启现象并非个案,有很多人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从4月开始,姚孟开始在微博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想到,这一举动遭到一群米粉的强烈反击。

4月中旬,姚孟第一次拿手机到小米之家维修,更换了电池连接器,这是导致他的手机重启的原因。但是没多久,故障再次发生,无奈之下,他将手机寄回小米总部。这之后,他就再也没见到过自己的手机。

从姚孟给《IT时代周刊》记者的手机录音文件上看到,从2012年4月28日到6月29日,姚孟给小米客服及相关工作人员打了超过20次电话。然而除了一些客套话后加上道歉外,“我一说正事他们就不吭声了”。 然而,更让姚孟气愤的是,小米客服提供的工号都是假的。“我第二次打都是找上次工号的客服,因为这样问题能有个连续性,否则每次电话都是让你重新叙述一遍,结果每次去查找都说此人不存在,真的很生气。”根据姚孟提供的手机录音显示,为了找到一个工号为7037姓王的客服,姚孟一天内打了五次客服电话,但均被告知没有这样一个员工。

如果说一次记录错误可能是姚孟的失误,那么工号为7030、8039、8037的员工,为何也“查无此人”呢?

与客服的沟通让姚孟精疲力竭,每一次承诺的24小时回复都是遥遥无期。

没有办法的姚孟气愤地向小米手机产品公关总监陈福祥在新浪微博上发了如下内容的私信:当班班长“张超”说下班之前给我回复,但之后再没接到任何电话。这就是小米的客服?这就是你们的客服素质?欺骗=客服?

姚孟彻底失望了。 从一个曾经信任、支持、充满期待的小米用户,变成今日这个在互联网上说话遭米粉围攻的“米黑”,姚孟的心被失望填满。

“所有的人都是因为小米不跟用户道歉而耿耿于怀,包括我自己。我们只是要公司的一个道歉,但不接受个人道歉,这不是个人的过错。”在姚孟看来,公司和人一样,谁都会犯错,但死撑着不改,是激起用户怨恨最大的原因。

新浪微博名为黄师傅加V用户,曾经是小米同城会的会长,也是因为手机出问题发表了观点,被广大米粉给喷得半死,沦为“米黑”——在米粉眼里只要说小米不好的都是米黑。

姚孟和黄师傅的经历绝非个案。在QQ上,名为小米重启维权群1、小米重启维权群2、小米重启维权群3、小米故障交流群的QQ群平均成员人数高达230人,每天都有人在咨询、抱怨、咒骂。在一段姚孟提供的录音里,一个在小米之家正等待维修的用户对着话筒,传来一个极度自嘲地声音,"用到一部没问题的小米,算是幸运的。"

姚孟的手机最终没有要回来,小米公司选择如数返回购机费用。然而,姚孟4个多月所受的折腾又有谁会承担责任呢? 当消费者变为米粉时,小米和雷军用一个个超出米粉们预期的消息让他们热血沸腾,同时小米和雷军便一个成了“神话”,一个近乎“神”者。雷军把自己的品牌影响传递到小米手机,而在这一过程中,小米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同时其更需要有雷军这样不可颠覆的“神明”和正确的言行。

同样,当米粉所赋予小米品牌的质量期望与实际产生差距后,米粉可能会还原为消费者,当小米损害到米粉的利益时,米粉可能迅速变成米黑。

米粉是使小米真正成为神话的基础,然而当米粉变成米黑后,这神话还会继续吗?

第三章神话继续?

互联网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行业,但却不是一个创造神话的场所。奇迹和神话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事实;另一个可能只是传说或谎言。 小米的第三轮融资2.16亿美元,主要来自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俄罗斯DST投资机构创始人尤里。米尔纳的个人投资,小部分资金则来自于雷军的两个朋友。出人意料的是,前两轮融资的六家机构投资人此轮并没有跟投。

顺为基金副总裁孔毅对《IT时代周刊》分析道,小米40亿美元估值可能也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互联网企业的估值的通用方法是基于未来利润的预计,如果未来是10亿元的利润,那么根据PE计算就可能是300亿市值,约40亿美元,小米也是按照这种方式来计算。利润方面,小米的销售渠道和宣传营销成本较低,所以这部分的成本是可以控制的。


小米赚了多少钱


小米手机的利润,也许决定了此次融资的计算方式。而对于一直宣称手机不赚钱的雷军,由于受融资事件的影响,不再坚称手机硬件不赚钱言论,转而讲小米手机的利润是百分之十几,这是一个合理的利润说法。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坊间对此有多种说法,其间周鸿祎曾曝出小米手机的利润在800-1000元之间。为了揭开小米手机的利润之谜,《IT时代周刊》就雷军公布的小米手机的配件表,专门采访了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和深圳一家手机企业,求证小米手机的利润,得到的结论是,小米手机的税后成本在1015元-1350元之间,利润在600-900元之间。这与之前周鸿祎所曝的诺基亚员工计算的成本相近。以现在小米宣称的销量计算,小米的利润在20亿元左右。这个利润水平,也间接说明了小米40亿美元估值的合理性。

但这对雷军来说,是件两难的事情,承认小米有相对大的利润,意味着他之前所说的小米手机不挣钱是个谎言,如果不承认,那么行业对小米的估值的质疑就难以消除。

同样的疑问在于,如果小米有300万部的销量,那么它已经拥有20亿元左右的利润,为什么小米还要这么着急融资呢?

"这个估值比较瞎。"北京某基金品牌总监宗宁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小米的此次融资有对赌协议存在,但以40亿美元的估值推测,这次雷军付出的代价极大,也许是压上了身家性命。"诺基亚一年卖3亿台手机,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渠道,几万人的研发团队,拥有几万条专利,现在市值才80多亿美元。"小米300万台的注水销量估值40亿美元,哪家PE的审计都难通过,除非是个人投资。 雷军此前对于类似的说法表示,不要拿国际性手机企业与小米比,其言下之意是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硬件化的小米能走多远


然而对小米是互联网公司的这一定位,业界并不认同。

小米在MIUI上成长缓慢,而米聊又被微信扼制,主要的业务和利润来源都依靠手机,小米变"硬"已是事实,说是互联网企业确实很牵强。 泰克飞石CEO董德福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小米走到现在应该说做得不错。但现在的问题是,实际上它的'武器'出问题了,米聊被微信给废了,MIUI从诞生就没什么起色,应用又太少,所以就是一个界面。如果小米走向硬件型公司(小米正在硬化),走向硬件主战场上,早晚会被屠杀掉。"

泰克飞石的前身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型手机厂商提供手机操作系统,就产品而言,董更习惯叫自己的产品为ROM而非操作系统,这与雷军和小米全然不同。据董德福介绍,泰克飞石的ROM是在安卓的原系统上做二次开发,而MIUI则是以CM(全球影响力较大的安卓ROM开发团队之一)ROM为基础,进行本地化和UI的改进,而这种补丁摞补丁令系统更不稳定。

周鸿祎在回复本刊的邮件里表示,"所谓操作系统,都只是基于Android之上的UI,是一种界面。360桌面也是一种UI,只不过我们的UI可以自由安装和卸载的。我们不想把这种UI称为操作系统。"

就安卓系统的ROM而言,一个只停留于对国际性团队产品进行UI设计和本地化优化,能撑起小米的互联网公司的梦想吗?"没有了互联网,百度不再是百度,腾讯不再是腾讯了,但小米还是小米".确实,小米至少在目前来看,根本不是什么互联网公司,也许雷军把小米定位于互联网企业,只是为了更好地融资。

行界公认的互联网的赢利方向有三种,广告、游戏、电商。就目前而言,在米聊和MIUI折戟沉沙的情况下,依靠硬件赢利的小米,怎么看都是离互联网公司越来越远。 对于今天的雷军和小米来说,已经顾不得想商业模式的事了,至少他们已经无法按原来的道路前进。

依靠口碑得以飞天的小米,今天不仅要面临难以言说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质量和售后问题,同时要面临因过度营销带来的各种质疑,随着小米利润事件的泄漏,未来小米的价格和利润必然受到影响,这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都关乎小米的品牌形象,任何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必然产生让小米和雷军创造的神话破灭的危险,这是决定着小米未来的销量重要因素。

小米除了做手机之外,目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至于MIUI,程序员出身的丁磊近期说,"雷军的小米是伪操作系统,他并没有核心的引擎,就好比去买辆吉利回来,改装成BMW(宝马)。"相信同为程序员出身的雷军不会不明白个中的道理。

对于小米的未来,雷军说“至少我知道完全输掉的概率已经不大了。”确实,雷军用很少的一笔钱,撬动投资人3亿多美元的资金供小米发展。以此时的体量,小米只要把虚的做实,虽成不了一方诸侯,但生存并不是问题,在投资行业,先虚后做实的先例并不少见。 当然,“硬”起来的小米,在华为、中兴、以及二线的金立、OPPO之间,有多少优势?本刊记者通过查询国家知识产权局发现,小米公司拥有的发明专利为35项,这与华为、中兴等成千上万的专利数相差甚远。

而华为在创高端品牌的路上一路前行,其资源并不是小米可以比拟的,中兴依然是中端市场的王者,至于金立、OPPO等这些处于中国市场前十名的企业,它们在二级市场深耕多年,靠的是价格、产品线、渠道,这更是小米无法在短时间里达到的。虽然说小米的开局走的是一条新路,但当战斗进入阵地战后,没有太多选择的它只能遵从现有的商业规则。

8月8日,小米宣布收购MSNLite团队,看来,小米是要重回移动互联网战略吗?


一切都是未知。
8月初,一位长期从事手机应用开发,并长期关注小米及研究移动互联网方向的不具名的专家对《IT时代周刊》说,"微信的成长充分说明雷军唯快不败的言论是胡扯。米聊是先做的,微信是后出的,但微信出来后就把米聊废了。互联网唯快不败时代的故事已经结束了。现在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野蛮式的创新不可复制,靠做一个简单东西成就霸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