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真正做一次

   2023-10-18 互联网220
核心提示:一、真正做一次昨夜新闻联播和今晨人民日报头条在播报胡锦涛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APEC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消息,中国社

一、真正做一次

昨夜新闻联播和今晨人民日报头条在播报胡锦涛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APEC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消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原主任沈骥如则在中新网访谈中预测“峰会不会讨论南海问题”。

新京报把关注视野从菲律宾扩展到日本,期待《APEC是让岛礁之争降温的一次机会》:“会议开始之前,日本和菲律宾的外事部门纷纷表示,要求探讨存在的岛礁之争……中俄、中越之间漫长陆地边界谈判成功的实践证明,领土或岛礁争端并不是零和游戏,和平与合作才是解决岛礁争端的正道。”

“正道”听上去很美,但有些人难免已经对和平合作的陈腔滥调不耐烦了。今晨,环球网用首页头条预告《马英九今日上演“保钓大戏”,台海空军全面戒备》的消息,辅以“日前首相称中国不敢武力‘攻岛’”、“日政府11日将正式‘国有化’钓鱼岛,强化海域警备”和“外交部:日须停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动态。其母报则要将鹰派姿态进行到底,今日社评直言《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采取行动》:“钓鱼岛问题恢复平静在近期已无可能。目前的高强度僵持是日方 ‘购岛’挑起的,中国对其反制是局势的应有惯性。中国如果没有行动反而不正常,那就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真的后退了。日本进一步,中国至少同样进一步,甚至进两步。如果日方不承受,那么双方就再各自往前进一步。”

虽然遭遇中国青年报带头驳斥,但环球时报显然并不准备从10天前“中日开战将使中国洗刷一个世纪耻辱”的立场上退缩,而是再立誓言:“对一轮又一轮的紧张升级,只要日本不在乎,中国决不在乎。如果日方为了保持钓鱼岛争端的优势而不惜冒军事冲突的风险,中国也会坚决奉陪……我们很久没同日美这样的对手做一次 ‘狭路相逢’的局部冲突了。就让我们在钓鱼岛真正做一次。”

当然,胡锡进总编还是提出了几个“军事冲突”之前的反制思路:“我们认为,中方的手段很多。中国可以参照成立三沙市和三沙警备区的做法,对钓鱼岛做法律和行政归属上的新安排。中国还可以立刻提升对钓鱼岛海域的执法巡航密度,并将民间保钓升级为由县市级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等等。”

环球时报被中国青年报定义为“拿‘爱国’当生意做”还有另一个证据,即在周二曾将希拉里形容为“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不过,今天有一份市场化媒体的编委在深圳也要承认“针对希拉里国务卿的不喜欢,似乎正在亚洲范围内传染”,根据管姚为我自家晶报所写的专栏,“没有没来由的爱,当然也没有没来由的不喜欢。为何这么多中国人这么不喜欢希拉里?在我看来,当然是因为不喜欢她所鼓吹的美式霸权逻辑与行事方式,尤其是这套逻辑与行事方式在南海、钓鱼岛问题上的反复操弄与搅局。”

不过,要论到与胡总编心意相近,恐怕还是北京日报今天的发言更有资格。《要看穿希拉里言行不一的本质》,这篇被新浪推荐为评论头条的文章来自每周五出版的“七日谈”版面,再次证明了这份报纸在抨击西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带头作用:“希拉里的‘谢幕之旅’选择了中国,可见她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不过,回望她当国务卿这几年,对中美关系贡献的正能量却没多少,反倒是挑起了不少摩擦和猜忌……希拉里半年时间两次访华,嘴上反复表白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不断在东海和南海地区搅混水,煽动一帮小兄弟合伙对抗中国,还是从美国利益出发。”

“归根到底,在对华交往中,以希拉里为代表的美国政客始终是坚定的美国利益代言人和维护者,不可能去维护中国的利益。国人应该头脑清醒,千万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首都市委机关报就算对那些言必称美国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彻底失望,也要再努力争取一下群众基础:“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心里有数,决不能对这些政客们抱有任何幻想,指望他们来给中国发展出谋划策。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靠谱。”

二、异地高考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这样宏伟的话题,留给集团主报去谈比较好,京华时报还是多讨论下《异地高考如何因地制宜》吧。

国新办昨天就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表态中,有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一段成为媒体转播重点。根据新京报记录,有三个准入条件:“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你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你不是户籍人口。学生本人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我的本地学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我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

除了转载京华时报和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带来“北京‘异地高考’方案正在研究”和“上海年底公布异地高考方案,专家称难以全面放开”的消息外,腾讯在首页头条标题后面加了句“被批仍‘拼爹’”,所链是华商报的不满——《异地高考依然是“拼爹时代”的缩影》。

“近日,山阳县幼儿园规定非公务员子女不得报名,让教育不公又遭评议。却不料经媒体报道,该幼儿园放开报名之后,引来学校资源难以承载人数之多的尴尬。纠结的情绪未曾放落,郑州农民工子女入学又遇到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入学门槛。当然,无奈的远不止这些,原本期待的异地高考,一句‘有条件的准入’让很多人止步在‘条件’之外。同样,有着血泪隐痛的校车,也在复杂的行政审批面前难以前行”——这份陕西媒体唉声叹气,对异地高考“迄今为止官方最高的指导性表态”心有不足。

按照文章的说法,“但凡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切体会和认知的人都晓得,能够满足‘工作稳定有房上保险’这三项,庞大的农民工,这个最需要关照的群体,断然是被排除在外了……现今出台的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虽然不乏良好初衷和善意,但其实依然以父辈们占有资源的多寡作为子女能否参加高考的‘硬杠杠’”。

于是,作者呼吁“开门问政”,宣布农民工群体才是对异地高考政策成功与否“最有评价权”的群体:“不要忘记了,高考,是所有参加高考的孩子的权利,包括随迁子女在内,之所以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就在于保障和方便庞大的随迁子女群体参加高考的权利,这一点,尤其不能在执行中有丝毫的动摇和偏移,更不能沦为城市实现自我调控的工具和手段之一,换言之,即使城市的确不需要某个群体或者行业,可以想别的办法,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权利不能被剥夺,这是公民基本的教育公平权利。”

青年时报同有此感,在承认“历经舆论的连年呼吁,‘异地高考’终于露出曙光,有望从明年起成为现实”的消息“振奋人心”后,却也要宣布对那一系列准入条件感到“爽然若失、索然寡味”——《“异地高考”莫成画饼充饥》。

作者翟春阳同样是为农民工一叹,声称“有如兜头被泼上一盆冷水:罢罢罢,我们还是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吧”。尤受其抨击的是最后一个“准入条件”:“是不是说,即使家长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学生也从小学开始就在当地上学,但如果当地政府认为‘我们根本不需要你待在这’,就可以拒绝流动人口子女‘异地高考’呢?”

没错,这份杭州报纸说的地方就是邻近的大上海,以及北京:“同任何制度改革一样,最大的阻力总是来自于‘既得利益’阶层。现行高考制度同样有一个既得利益群体,像北京、上海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讨论高考公平,有一点必须厘清,北京、上海是现行高考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专家说得不错,不能把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权交给地方,尤其是上海、北京这些地方。如若把制定政策的权力交给地方,那么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这些地方一定会千方百计,为‘异地高考’设置重重障碍不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