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砸抢烧者的形象描述并非来自李昭,而是另一位西安小伙兰博:“他眼看着一群人将围绕着钟楼的、本应是为国庆节增色的鲜花连泥拔起,掷向维持秩序的武警战士。在泥土、砖头和随手抄起的投掷物的攻击下,武警始终保持手持盾牌的姿势,一些战士的脸上血迹斑斑,却只能一动不动地坚持着。‘不是黄头发就是有文身,要么就戴着大金链子。’兰博回忆那些带头砸店、烧车者的特征,‘和那些排着队、有秩序的学生、老百姓根本不一样。’这位平时‘没啥可怕’的大小伙子站在路口,禁不住‘浑身汗毛倒立’。”
而为了说明群体运动的心理裹挟作用有多么巨大,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甚至还找到一位曾经的“暴民”:“整整一天,西安人老孙和妻子都在游行的队伍中。亲友圈里,他们是‘激进爱国者’的代表,看到日系车被砸、日餐厅被毁,老孙始终表示:“应该砸,就得矫枉过正!”但是,当他结束游行返家时,正好看见一辆日系轿车朝着人群砸车的地方驶来。就在那一瞬间,老孙透过挡风玻璃,看见了车主的脸。‘我也不知道我是咋了’,他迅速伸手拦住了那辆车,并将它引进自己住的小区避险。‘其实都是咱自己人么!’事后老孙低声说起缘由。”
李昭、劳博、老孙,这些风口浪尖的故事,能够更好地让人们树立“事件观”,树立这期冰点周刊封面评论《少年的教育里含着国家未来的取向》里的意义:“这个周末,中国许多城市爆发了针对日本所谓‘国有化’钓鱼岛非法行径的游行。在记录那些群情激奋现场的影像中,两张照片格外吸引了我的注意。第一张照片中,一名戴着黑框眼镜和白色口罩的高中男生,背着单肩书包,双手高举一张薄薄的纸片,上面写着‘反对暴力,理性爱国’……另一张照片中,十几个小男孩围在一辆白色轿车旁,扬着胳膊,伸脚使劲踹着车门……
按照微博中的信息,两张照片拍摄于同一天。可这些少年在周末的这堂生活课里,却学到了完全不同的内容:前一堂课的名字叫理性,后一堂课的名字叫疯狂。这两堂课看上去似乎分裂,却属于同一个‘少年中国’。”
新浪选择在头条专题中专门推荐这篇文章,团中央机关报向全国青少年及其父母喊话:“在那场狂热的课堂上,仇恨和极端情绪在代际之间流传。在游行现场,用两只细细的胳膊举着口号牌,上面写着狂热口号的人,只是个骑在爸爸脖子上的小男孩;而捏着杀戮标语的手,也只属于一个被家长抱在怀里、梳着两根羊角辫的小姑娘。如果说青年的选择里含着国家取向,那么这些即将成长为青年的少年,他们今天的选择,对于国家的明天又意味着什么?”
“幸好我们还有这个理性的课堂”——作者王晶晶保存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将那个在电视节目中发言称“我们要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各行各业,都比它做得好”的男生当作火种:“这些孩子的身影,就像微弱的烛火,照亮了这个晴朗又晦暗的秋日。他们是城市的希望,也是这个国家的希望。”
腾讯不仅要《从穆斯林反美看中国民众反日》,反问“作为‘被侮辱、被损害’一方的示威民众,却因不当的暴力发泄又成了‘被谴责’的对象。这样的教训,还不该吸取吗?作为中国人,是否也该认真思考一下?”,还在新闻首页劝说“让我们冷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日本”:“承认对手在某些方面的强大,不是长他人志气;认识对手,是理性爱国的题中之义。当爱国激情在胸中激荡之时,我们也该冷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日本,了解一下我们的对手。”
文章源自晶报。这份深圳报纸用头版双排大标题带来《市民爱国爱家爱深圳,警方感谢支持与配合》的消息,宣布“昨日保钓爱国活动秩序良好没发生过激行为”,然后再以社论叹息“许多标语口号看似血性十足,却经不起推敲,甚至反映出对日本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而这些口号和标语,又恰是抗议者心态最真实的写照”:“眼下看来,许多人并不愿花太多气力去了解日本。他们对日本的认识多是来自道听途说和影视作品中的模糊片段,相较于认真地了解、分析、研究对手,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甚至于,当相关资讯的获取已经十分便捷,当已有人将大量事实和例证呈现在其面前,他们仍宁可选择紧闭双眼,逃避真相,采取一切方式‘捍卫记忆’。而当这种存在缺陷的认识同高涨的爱国情绪相结合,往往会导致非理性言行出现,将‘爱国’变成‘害国’。“
列举日本优点、批评“捍卫记忆”,但晶报毕竟不可能像连岳在微博上那样毫无忌惮地称赞“日本是一个比中国更敢正视历史的国家”、“日本在世界舞台的美誉度超过中国”。目睹钓鱼岛之争同时催生了“内战”,环球时报需要挺身而出,声明《支持国家保钓绝对是主流民意》。
新浪推荐摘要之时,即点明文章主旨,即“希望政府对此有清晰判断,不可被互联网舆论场上的一些声音误导。”没错,这份在中国舆论场拥有独特重要地位的媒体,是要反击那些针对反日游行以及官方外交的网络嘲笑:“观察中日社会近日的各自内部表现,中方的内部分歧要比日方的更突出。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遇对外冲突时经常出现的老问题……利益的多元必然导致态度的多元,爱国主义不可能消除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一些人对捍卫领土主权表现消极,甚至持不同意见,把这些看成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并非就不可以。”
除了在另一篇社评《中国光用嘴劝不来美国的“中立”》中宣布“中国直到今天没有考虑用战争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但如果外部力量想用战争阻止中国捍卫钓鱼岛主权的现行政策,那么中国一定接受这个挑战”,胡锡进还向执政者建议“多派一些执法船去钓鱼岛,中国社会的掌声一定会绝对压过倒彩声”,因为,在这位环球时报总编辑看来:“要求捍卫钓鱼岛主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不管互联网上有多少人、包括名人说风凉话,他们可能在中国社会的某个层面和角落显得声音挺大,但不支持国家采取坚决行动捍卫领土主权,肯定不是中国的主流民意……反对在对日抗议中搞打砸活动,同样是中国主流社会的坚定共识。上周末出现一些打砸,大多数中国人都很生气,认为那些打砸者丢了中国人的脸。因为这些打砸说国家捍卫钓鱼岛的风凉话,这是故意搞引申,为批判政府不惜拿保卫钓鱼岛的事业开刀。”
社评结语更是直接警告那些为“人权”标语喝彩的人们:“中国各地及各级政府都有很多毛病,但无论有多少毛病,钓鱼岛还是要保,对侵犯中国利益的外部挑衅还是要还击。否则中国早就破碎了,根本保留不到今天。你可以不关心保钓,但如果因为你自己‘没有一寸土地’就反对国家保卫中国的固有领土,妄言政府在 ‘煽动’社会往前冲,这就太过不负责任了。”
虽然京华时报今天也要用散文式语言写下《“保钓”需要坚韧群体个体同心》,但“自己‘没有一寸土地’就反对国家保卫中国”的心理,又有几个中国媒体人会不明白?就像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天借台湾舆论之口所言:“在游行队伍中不乏平常对社会不满却无处宣泄之人,借‘爱国’之名,挑动事端,值得大陆政府警惕。”
二、生逢其时
昨天午后,曾经有过那么一小会儿,搜狐网易和凤凰网可以把等待已久的一则新华社电稿推向首页顶端:“2012年9月17日、18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了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受贿案。”
不过,未及傍晚,薄熙来事件中的这位关键人物,就落回了要闻区以外的标准位置。有此示范,各地报纸总编亦需谨慎处理,最多是在标题中加上“有重大立功表现可轻罚”的控方信号,以及通过央视截屏图向民众展示这位前风云人物在庭上的淡定面容。
其实,被钓鱼岛夺去了版面、夺去了注意力的何止“王捕头”。10天以来,中国时事媒体的最显要位置几乎是全部被中日冲突占领,不论南昌“铁栏圈行乞者”,还是“民企行贿上亿帮国企中标”的京福高铁工地群殴幕后故事,似乎都可以庆幸“生逢其时”。齐鲁晚报终于按捺不住,今天要由评论员沙元森提醒各位: “当舆论的探照灯掉转方向,一些曾经的热点问题似乎又回到了‘灯下黑’,正在阴影里逐渐降温。”
根据这篇《“表哥”可以上班,真相不能缺席》所言:“哈尔滨的大桥‘侧滑’、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手表、广州越秀区‘殴打’空姐的区委常委方大国、湖南衡阳的‘黄金大米’试验……这都是不久之前引发了汹涌民意的热点事件。在万众瞩目之下,这些问题最初都曾经得到过有关部门或者当事人的正面回应,但是因为舆论热点的不断转换,这些问题热得快冷得也快,都有不了了之的趋势。或许不得不承认,在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关注钓鱼岛的时候,一些有问题的人或者身陷问题之中的人长舒了一口气。对一些部门而言,以拖延化解舆论监督虽是不得已,但确实屡试不爽,这次好像只是又补充了几个成功案例而已。”
其实,率先旧事重提的是两天前的钱江晚报。根据云南信息报昨日转发概括,就是《“表哥”和方大国都没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