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ARTY
对有些人来说,参加反日游行就是他的工作;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毕竟不太方便在这个需要上班的日子冲上街头。况且,严阵以待的警察在经过周末洗礼后,也更有控制局面的经验了。
微博论坛显示的信息表明,昨天发生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反日游行,尽管有“9.18国耻日”的意义加持,但声势较之9月15日和16日大为缩减,几乎没有传来类似打砸烧的骚乱指控。
甚至,队伍里出现了“行为艺术家”一般的参与者。有人为宠物狗挂上反日标牌,在上海闹市街头,更出现了一位只着三角内裤的健硕裸男,他在身体上涂绘毛泽东头像以及五星红旗,表达自己的爱国决心。
虽然高举毛泽东画像的共产主义怀念者仍然是主力,但确有一些参与游行者显然是在有意偏离反日主题,他们要借这个难得被允许的公开抗议机会,搭车宣讲自己的诉求。可能是为了防止直接打出民主、人权的字眼会被警察制止,这些“别有用心”的异议者使用了反讽手法。比如在温州,在“宁愿中国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 的传统口号之外,一些人打出了“哪怕天天被代表,也要收复钓鱼岛”、“哪怕顿顿瘦肉精,也要出兵灭东瀛”的标语——与其说这是表达热血,恐怕还不如说这是在集体自嘲。
再加上一位老人在黑板上的粉笔宣言——“买不起房,修不起坟,寸土不让日本人。无医保、无社保,也要想着钓鱼岛。没物权、没人权,钓鱼岛是争主权”——“将计就计”的异议者从互联网上汲取了营养,来到现实生活中展现他们的狡黠,这或许比单纯反日更加让中国官员难堪。
对反日游行通常持观望乃至反对态度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在看到这些民间智慧时不禁要放声大笑,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把“高级黑”的封号送给语句不通以至意义颠倒的街头抗议。或许在爱国志士心中,那些类似“誓与日军共存亡”、“保钩”之类的讹误只是情急写错,但对乐于据此嘲笑的公知们来说,这可以充分证明,被激发前来参与这场游行者,就算不是“受雇”、“奉旨”,也是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的“被洗脑”群体,是乌合之众。
虽是乌合之众,但却有惊人破坏力。在吸取了同行们两天前的惨痛教训后,更多的日本背景商家要么宣布临时停业,要么各出奇招以求自保。日式火锅店推出保钓套餐,日式商场连忙声明自己源自台资……店招实在无法拆卸,一家日本料理店决定声明自己是“国企”,并在“钓鱼岛是中国的”标语上方,加上四排大字: “走日本人的路,让日本人无路可走;开日本人的店,让日本人无店可开”。
这种“投诚”之举,在一些人看来是笑料,另一些人则感受着酸楚,正如财经评论员黄一琨的网络留言:“今天街头商家插的国旗让人看着难受,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是对凶暴的恐惧。”
热血、潜伏、打砸抢、人来疯、搏出位、搭便车,热闹得像个PARTY,谣言自然也少不了,爱国者和反爱国者中都有人擅长此道,互相造谣以求说明对方有多脑残。
“大事件的现场都有一种奇妙力量,会放大你内心深处的某种冲动”——在街头遭遇游行队伍后,@花总丢了金箍棒就在微博上承认了群体运动中的这种身不由已感。所以,尽管“理性爱国”的话已经连续说了四五天,但中国各地报章也还是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并借“9•18”之机,加快将之导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旋律:北京晚报昨天午后将沈阳纪念仪式现场图片推上头版,配发来自新华社的“暴力‘碍国’”漫画,再加一篇《勿忘国耻,强国富民》;成都商报用整个头版宣布“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理性爱国,这就是最有效有力的斗争”;华西都市报写下“以耻铭志,为国图强”的座右铭;长江商报除了由历史学家宣布 “打砸抢烧是害国”,更是用一整版汇聚各地媒体评论,以“铭记历史之耻,坚定强国之路”;解放日报宣称昨天是“展现力量、体现理性的一天”,更用《为国家强盛添砖加瓦》鼓励沪上各界;连21世纪经济报道这样一份财经媒体也需要以今日社评宣讲《勿忘国耻,理性爱国》……
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除了号召《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爱国的真谛》,还全文推荐来自人民日报的《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而最高党报今天已是连续第3天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基调通过头版播散,即《今天我们怎样纪念“九一八”》:“从柳条湖到钓鱼岛,穿越81载岁月的警钟声中,奋斗历程艰难曲折,时代呼声愈渐迫切。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行动起来,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增强国力的实际行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文明,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这才是我们对‘九一八’的最好纪念。”
当然,外交斗争也还是要展现出寸土不让的气势。新华社以钓鱼岛海域为发稿地,宣布“一周来,中国政府在多个层面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反制,沉重打击日本政府侵犯我领土主权的企图”,并在《中国海监船编队钓鱼岛巡航亲历记》中引述“请你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的对日喊话;网络编辑擅于渲染气氛,五大门户晨间齐齐引用环球网消息,在海面上一字排开的对峙画面边,宣布“12艘中国公务船同时驶入钓鱼岛毗连区”,再加上央视所播《日本出动6艘巡视船和3架飞机干扰中国海监船编队》的视频。
紧贴的标题来自中美军方高层会晤,根据新华社通稿,梁光烈强调“钓鱼岛这一问题的升温,责任完全在日方”,徐才厚宣布“中国政府和军队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绝不会退让半步”。京华时报看中了那幅两国国防部长新闻发布会的图片,在封面用大字概括中方立场——“我对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说不”。人民日报海外版更允许作者送上“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歌词,借《美中加强合作对美更有利》之论,对日宣布:“胜利属于中国一方,中国为此做了充足准备。时间属于中国一方,但中国的耐心是有限的。中国已用并将继续用毫不手软的反制说明这一切。”
《中方有力举措有效抵消日非法“购岛”法律后果》,这是机关报在摘录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昨日答问时的典型标题,但市场化媒体显然对实录中的另一句更感兴趣:“近日在中国国内发生的涉日游行示威完全是由于日本政府宣布非法‘购买’钓鱼岛导致的,是公众的自发行为。”
嫌新京报《“涉日游行示威完全是公众自发行为”》的直接引语式标题还不过瘾,腾讯网易搜狐觉得还是用提问作为标题更有新闻效应——《外交部否认政府参与支持反日游行》,再附上一个“拒绝回答共有多少城市爆发游行”的视角。
在《青岛9.15游行打砸抢烧日系4S店人员被刑拘》一旁,门户编辑还推荐着《西安打砸抢烧目击者:那些人不是黄头发就是有纹身》,这篇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整版描述成为今日网络转载热点。说尽了“理性爱国”的好话后,终有正式出版物开始带来当事人的自述,开始分析那些借反日之名奔泄的情绪。
“拐点”,是报道原题。中国青年报为这篇“冰点特稿”配备了头版摘录导读的高规格,而事实也证明,记者秦珍子的寻人计划没有白费,举着“前方砸车,日系调头”纸板的西安青年带来了仅靠微博转发不能获得的现场感受,带来了只凭逻辑思维不能确认的民众心理:“11点左右,李昭终于在钟楼东北角和6位同事会合了。他赶紧帮忙举起那条激励他从被窝里跳出来的横幅。虽然这条横幅‘拉开还站不下6个人’,而大家也没有准备统一的服装,但眼下的一切已经足以让李昭感到‘骄傲’。前一天,有人在公司聊天群里发了条关于游行的帖子,他马上响应,而这支‘7人小队’很快就在网络上集结完毕...广场上的大钟快指向中午 12点时,人们开始有序地横向排开,各自亮出横幅,高喊爱国口号。‘这是我最爽的一刻!’李昭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提高了一大截。”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在那个周末确实有自发上街的热血青年,而刘昭午后的思想变化则可以为自己洗刷“暴徒”之嫌:“一上午连口水都没喝过,他却丝毫没觉得渴。然而,他的脚步在一个十字路口生生被顿住。他看见一辆已经被掀翻的日系车,两个人在上面又蹦又跳,咣咣地踩踏着汽车底盘,并高声叫喊着。一群人簇拥着他们,一边发出吼叫,一边继续用木棍、扳手打砸两人脚下的车。那一瞬间,李昭事后回忆,他不禁问自己:‘这还是我想要的爱国游行吗?这些打砸的人到底是谁?想干什么?’”
按照报道所言,李昭“前3年在东风日产做销售员,现在则是一汽大众一家4S店的销售经理”,所以,“他特别理解客户买车的心情,‘我想对砸车的人说,那些车主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做的事不是反日,是伤害自己的同胞’。”所以,在叹息“真正的爱国游行其实已经结束了”后,他找到一个纸板写下提醒警告,顶着阳光站在马路上,并就此成为“爱国,先爱同胞”的正面榜样。只不过,“这些积极的评价同样让他反思。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 ‘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就像你在新加坡不乱扔烟头,肯定没人给你鼓掌’,舆论的热情赞许一方面让他开心,一方面又让他有点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