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批与政改
对各地都市报而言,“公共交通优先车道将允许班车校车行驶”的国务院会议决定比“外国人来华狩猎取消行政审批”、“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下放县级政府 房管部门”更值得向民众推介,毕竟前者看上去更贴近生活。不过,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那份由中国政府网昨天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意义反而要深远得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新闻总监周斌就是这样,半夜两点还睡不着,他激动地推介自家网站火线写出的独家评论《这一次,盼理想照进现实!》。在这个标题洋溢的兴奋感带领下,编辑的核心提示也是文采飞扬:“对此次改革,不妨用一句诗歌来预测:时间开始了!而理想的阳光已经在窗外徘徊,想要让它照进屋子,你得费点劲,把窗帘拉开。”
不枉21世纪网在首页用大红字体展示,中国国务院取消171项行政审批项目、调整143项行政审批项目的通报昨天午后一经新华社公告,即令众多专业人士在网络上奔走相告。他们从决定条文中,看到了限制权力之手的曙光,特别是其中承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的段落。
“中国经济三十年高速发展之后,面临着分配体系不公导致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乏力等问题。归根结底,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经济当中的活跃个体受到了太多的约束,有太多的负担,因此经济缺乏活力,导致经济没有了进一步成长的空间。而国务院推行的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现在来看,很可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这是价值解读;但也有现实担忧:“文件的效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可能会不如人意,由于行政审批涉及到各个政府部门、各个事业单位的利益,并且其中牵涉利益巨大,希望靠一个文件来完成所有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各项权利的行使必然要依靠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不懈争取, 当中必然会遭遇各种挫折。”
显然,尽管那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昨天下午即已通过新华社访谈稿承诺落实决定、防治腐败,但这些常忧“政令不出中南海”的 媒体还是不太放心。搜狐除了头条发布新闻,还找回毛寿龙教授在一年前对此举“直接涉及到官员饭碗问题”的分析。第一财经日报则是以见报社论期许行政审批改革“更为彻底”:“所有点滴的改良都值得期许,所有点滴的进步都该被鼓励。更何况,行政审批改革本质上是政府自我限权、‘自我革命’的一类改革,改革之难可想而知。中央自上而下推动改革,其意义不言自明……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一领域的改革还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其一,行政审批项目虽几经削减和调整,但保留下来的项目数量仍然庞大;其二,一些地方对待改革的态度不端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会‘去瘦留肥’;其三,‘重审批、轻监管’状况的改变,也不会一蹴而就。”
作为最重要的风向标,人民日报今天也正在鼓与呼,《改革开放,永葆探索创新的朝气》:“到今天,改革开放已走过1/3个世纪。这么多年过去,当我们倒拨时钟,回到这部壮阔史诗的卷首,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依然撼人心魄,改革先行者勇往直前的足音仍旧清晰可闻。”
作为最高党报的代表之一,卢新宁昨天曾前往北京师范大学与学生座谈,今晨她所带领的评论部又以此新作接续“锻造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系列,文中那句“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没有不计毁誉的心理素质,没有坚不可摧的创新意志,我们就会寸步难行”的改革宣言一举成为今日五大门户引述重点。
所谓“不计毁誉”,有以下文字作为注解:“过去普调一级工资、粮价上涨几分钱,老百姓就欢天喜地;现在搞医保社保,成百上千亿地投入,却仍有人抱怨是‘太平洋里磕鸡蛋——这哪算做蛋汤’。过去建一个工厂带动就业、增加税收,大家无条件欢迎;现在则要面对种种质疑:会不会挤占耕地,会不会破坏环境?更为复杂 的挑战在于,随着改革走向深入,那种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空间越来越小。社会多元带来的利益分化,时常令改革者面对‘不是这部分人不如意,就是那部分人 有意见’的两难。”
于是,“人民观点”栏目鼓励中共党员干部“做闯关夺隘的开路先锋”:“面对转型期社会这些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我们既要有大刀阔斧的果敢决断,又要有如烹小鲜的灵活细致、周密安排。”
强调坚持改革、深化开放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中共中央机关报今天其实还有更加浓墨重彩的文章。“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出到第47期,是“民主政治•人大”篇,人民网决定要给予首页头条的刊登规格,因为作者“郑志文”写下的是《论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当然,在很多异议者看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实践给出了答案,人民给出了答案,世界给出了答案”的话更像是不打自招,那些“绝不照搬照抄他国模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不过是陈词滥调,但当他们发现人民网页面上昨天下午出现一篇《新政治观,创新点与突破口》时,也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由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署名的这篇理论探讨是最新一期人民论坛杂志的封面文章,其中最受时局观察者关注的要点是声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迟迟未上路“不是惧怕民主,而是很大程度上缘于理论准备不足。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就不能保证正确的改革路径。”
但是,就算五大门户昨晚今晨集体发力推介这段有其新意的解释,就算一些民间意见领袖已将之视作与行政审批取消同样重要的改革信号,但也有人要泼上一盆冷水,微博嘲笑“一个不起眼的人在不起眼的地方发了篇政论文章,人民网碰巧转发了,这让一些人又看到希望了。”
好吧,不管是先知先觉,还是过度解读,都再等上一个月。何况,人民日报今天也已借欢迎各国媒体采访十八大之机,宣布“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各个章节的‘引言’,更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里程碑。读懂当代中国,须从读懂中国共产党开始。”
二、美化国民党
赵楚宣布“我回来了”。在为声援张雪忠而自我宣布微博禁言6天之后,这位专栏作家就是认为人民网转载公方彬之文是“执政党释放的有关十八大路线的非常、非 常重要的信号”,所以,“为了与大家深入讨论这一重大问题”,需要连夜返回言论阵地,并重发自己重温辛亥共和革命的长微博,以考验宣传官员的“政治诚意和 雅量”。
不过,如果他今晨看到论战冤家胡锡进的最新檄文,恐怕又要拍案而起。《美化当年国民党政权是公然撒谎》,这样的单刀直入,大概也真的只有环球时报做得到:“昨天是台湾的‘双十’节,大陆互联网上出现了对当年国民党政权功过的辩论。有一些人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完全出于历史偶然,甚至有人称是日本侵华战争‘帮了中共的忙’。这样的历史观在互联网上已经折腾了一段时间。”
其实,胡总编昨晚19时的网上留言就已经预示了这篇今日社评的出台。虽然前一天,他刚刚为环球时报社评集新书出版而发表序言,承认2011年2月开设微博之举“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最活跃、也最复杂的一些部位”,不过,在面对一些底线问题时,这位政府的支持者还是要反击挑战。
孰可忍,孰不可忍。胡锡进这次是把自己与李开复的微博辩论化作了文章,因为他看不惯这位创新工场董事长对台湾政权的赞扬:“这个问题李先生应当去问美国人、欧洲人,看他们更重视中共,还是更重视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中共在带领导中国大陆前进,在改善13亿中国人的命运,甚至在改变世界。国民党是谁?”
“台湾的民主也决非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成就斐然。它对台湾社会的撕裂是全世界‘民主社会’里最严重的之一。民主制度成熟的一个标志是辩论围绕公共政策展开,而不是没完没了辩论意识形态。而台湾到现在还未解决‘国家’认同问题,每次选举都大辩意识形态,并且反复折腾‘本省人’、‘外省人’、‘台湾人’、 ‘中国 人’这些概念,政府丧失了对社会的整合能力”——比起140个字的微博,社评里的阐述可以更加雄辩。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子报就此重申“国民党当年被击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强调“中共在大陆推行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台湾社会的那点成就不可同日而语的”:“中国今天的执政者需要接受批评和监督,但用美化当年国 民党政府以及吹捧今天台湾小政权来实现这种批评,不仅无聊,而且是对历史的侮辱。倒是国民党政权的当年败亡值得今天的执政者警醒。对历史的这份敬畏之心应 在今天的庙堂之上永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