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公民Style

   2023-10-05 互联网1880
核心提示:一、今又重阳在有关你幸福吗的争议告一段落后,现在是我的父亲母亲被观众在放大镜下细细检视。中央电视台这个呼吁关爱失忆失能老

一、今又重阳

在有关“你幸福吗”的争议告一段落后,现在是“我的父亲母亲”被观众在放大镜下细细检视。

中央电视台这个呼吁关爱失忆失能老人而设的系列节目,因为新闻联播的放大作用以及让人心酸的采访答问,连日来获得广泛关注。今天正是重阳节,所以,主播昨晚19时便发布预告,将以多个频道同步播出特别节目“九九艳阳天”。

这是在向中国第一个老年节献礼。戏曲、养生、相声小品,是要给“我的父亲母亲”带去属于他们的节日欢愉。只不过,带来更深刻记忆的永远都是痛苦。

前天,央视公开播出的片断里,一位80岁老奶奶感叹“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记者沉默了一阵问起原因,老奶奶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你们也是年轻人,所以希望你们多回家看看。”

昨天,镜头里讲述苦楚的是郑州街头68岁的卖煎饼老太。她自称“两个小孙子都是聋哑”,因而“希望全部破灭”:“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多卖一毛钱,把我的小孙子从底线挽救出来。”

老父亲老母亲这样的心声,让电视和电脑屏幕前的年轻人情何以堪。不仅是视频跟帖和微博转发时满是哽咽表情,各地报章在报道这两幕采访过程时也是纷纷以“让人心酸”形容,按照河南商报追访报道的标题来说就是:“多少人被这句话戳中泪点”。

经由门户网站展示推介,内疚难过的集体感受,甚至压过了对央视记者询问截瘫53年老人“您最开心的是什么”的质疑。例如今晨之成都商报,就发表作者对“有些网友”的不满:“就像前不久央视在走基层活动中所策划的‘你幸福吗’提问一样,很多网友纠结于问题的设置,以调侃或者讽刺的心态去看待央视记者的采访,却忽略了那些采访背后的社会意义。”

没错,在央视新闻公益行动的榜样作用下,中国媒体从业者今天集体尽孝,将版面贡献给自己的父亲母亲。同在四川,华西都市报在头版写下“百善孝为先”的古训,通报本省百岁老寿星4374的统计数字;重庆时报昨天就已经在封面放上一把孤独的躺椅,呼吁《明天重阳节,回家看爸妈》,今天是竞争对对手重庆晨报接力,开席百寿宴,“如果你不能回家看望父母,打个电话问候吧”;新浪推荐聚焦失智老人孤独晚年的图片专题,写下“我遗忘的世界,请不要遗忘我”的心声;搜狐则是展示了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近年来,一些失独老人开始走进寺院,一边在寺院的安养院养老,一边借由宗教的力量求得内心的解脱,这也是他们不得以的选择。”

新华社电稿中“50人争一张床”的数据得到了南方都市报重点展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下来,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除此以外,这篇《中国老人突破2亿,养老“大堤”能否抵挡?》还带来老人们的更多苦恼:“过半家庭空巢,我的寂寞有谁懂?”;“月均养老金74元,如何更好‘养’自己?”;“50%老人慢病缠身,去哪方便就医?”

新京报带来了另一个数据,即“仅两成多老人主要靠养老金生活”,并获门户集体推荐:“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调研报告显示,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中,有24.1%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养老金。40.7%老人依然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在2000年,主要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比例为19.6%。另外,以低保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人,这10年也由1.6%增加到了3.9%。”

如此养老困境,也就难怪评论员们个个有话要说。当潇湘晨报展示《近五成受访80后称暂无能力给养老费》的调查结果时,新京报和中国青年报已经在共同关注“现实条件下尽孝的无奈”。前者社论呼吁“更多制度和机制的跟进”:“正如家庭中子女所面临的问题,都会成为父母心头的重担一样,一个社会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最终都会转嫁给老人。让年轻人回家,需要先卸下他们肩头的重负,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各领域的制度‘减负’,都可能成为促动年轻人回家的动力;另一方面,老人荒芜的物质或精神领域,也不能全靠子女去填补。政府和社会应有所作为。城市的养老院床位难求、让老人‘话有地儿说’的陪护机构凤毛麟角,这样的状况亟待改观。”团中央机关报头版上,则是向政府喊话——《当权者的善政应广开行孝之门》:“有没有城市的当政者,考虑过为自己的治区,打造一个‘最适合打工’指数,其中囊括一项指标即是能够提供多元的养老机构和价廉物美的养老服务,让打工者们在外谋生的同时,不致与父母远离?或者为低收入的外来务工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社会福利,让他们有能力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

都市时报也说起在央视镜头前感慨“不想活了,不怕死”的80岁老人,叹息“这位老人的遭际,大抵就是我们许多人父母的生活状态,一言以蔽之——孤独终老”。这份云南媒体提醒各位,“父母的现在也就是我们的未来……这显然并非某个人的隐痛,而上升为一种时代性的悲怆,意味着一种最不可原谅的抛弃与冰冷”,进而强调“国家与社会都对此缺乏道德情怀与危机意识”:“九九重阳,为人子女者需要尽出孝道,为人公仆者需要行出善政,为含辛茹苦的父母,也为我们自己。”

远水解不了近渴,为人子女者,至少可以先给一个拥抱吧。齐鲁晚报今天就是请君自省。封面那柄拐杖与伞的组合寓意“晚年何处安放“,头条评论特意提及那位亲耳听到“恨不得快点死”回答的央视记者:“‘只想抱抱她,安慰她不要伤心’,记者的这个表述无意中击中了当下很多老年人‘老无所依’问题的症结所在。老人们所寻求的依靠,并非完全是物质上的,他们所期盼儿女做的,只是能常回家看看,对老人进行精神上的‘赡养’”。

所以,这份山东畅销报纸强调“简单的物质赠与不能代替对父母在精神上的抚慰”:“子欲孝而亲不待。对于那些家有年迈父母的人来说,所要思考的更迫切的问题是,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如何尽己所能给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抚慰。”

人民网则是想起此前曾引发热议的“好不容易子女儿孙凑齐了相约去爷爷家吃饭,孩子们却只顾在饭桌上玩手机,惹得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的老人,最后只能怒而摔盘离席”之事。由作者李妍定义“这是都市情感被科技绑架的一种侧证,更是当下中国孝文化缺乏的一面镜子”,文章亦宣布“尽孝其实很简单”:“陪他们吃一顿饭,打一个电话,就像歌里面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无论是重阳节还是寻常日子,别让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就是最大的孝道吧。”

现代快报提供新思路,声称若想消除老人“中国式孤独”,除了“常回家”还需要“常出门”:“给他们解除孤独,除了常回家看看,还可以请他们‘常出门说说’。当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还有联系,还有利害关系,他们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还负有责任,还有话语权,还可以作为的时候,他们的‘中国式孤独’,就云开雾散了。”

人民日报统揽全局,即由海外版发出“孝老,还须有点硬措施”的警告,亦转换思维,重阳皓首话“余热”。作者黄团元以吴孟超、袁隆平、杨善洲等为“不服老”的榜样,豪言“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到‘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豪迈,散发的正是时代的热力”。

二、揪出“房叔”

56岁的蔡彬,恐怕是真的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了。

在被冠以“房叔”之名14天后,这位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被广州市纪委宣布存在“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经商开办企业等重大违纪问题”。并且,他与妻儿共有的房产比此前网络反腐者指控的还多一套。

“房叔”已被双规的消息是在昨天下午先由微博传开,并迅速成为门户网站热点报道。其实,南方都市报在上周五即已用《“房叔”调查情况将于22日公布》作出预报,报道中曾由番禺区纪委副书记郭轩宇承诺“我们将会给出一个对得住历史的答案。”

今天,这家率先将网络爆料变为白纸黑字的媒体自是当仁不让,不仅要用地图和表格一一展现22套房产之方位、面积后,更旧文重录10月9日其记者与蔡彬的电话问答,当时,“房叔”矢口否认有这么多房产,留下名言——“如果真有那么多,我肯定很高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