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是"哲"的基础,不"明"不足以为"哲",只"明",不仅不能"哲",而且还会走到"哲"的反面。因为,哲,有时正好需要"掩明"--你是怎么样,恰恰得向人掩饰你并不怎么样;你明明懂得事情是怎么回事,但是考虑到不造成负面的影响,你还要装作你不懂得怎么回事。这点让人很难接受,但这是社会和人性的局限。
生存智慧四、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是避免风险与烦恼的重要手段。中国著名的民间智慧之书《增广贤文》,就以较多篇幅说明了忍的价值:"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论语》载:"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更是广为流传。
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了魏国以后,用重金悬赏捉拿这两人。两个人只能乔装打扮,改名换姓逃到陈国。
一天,一个官吏因为一点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陈馀,陈馀想起自己以前在魏国是多么受重用,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怒不可遏,当即想起来反抗。张耳在旁见状不妙,便用脚踩了陈馀一下,陈馀终于没吭声
官吏走后,陈馀还怒气未消。张耳便数落他一顿:"当初我和你是怎么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小的侮辱,就去为一个官吏而死吗?"
后来,陈馀和张耳的命运截然不同:张耳成了刘邦的开国功臣,而陈馀辅佐赵王,被韩信斩首。
一个能忍一个不能忍,两人的最终命运,竟有这样大的区别
中国有个词--坚忍,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坚",是坚持目标与信念;"忍"是忍受一切不公正、伤害、压力与屈辱。
所谓"坚忍",就是为了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忍受一切难以忍受的东西。中国还有个成语"忍辱负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金庸的小说名篇《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对此作出了妙解:"不忍辱焉能负重?"--不忍受侮辱,怎么能够担负重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