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讯纷乱的今天,人类进入了速读的时代,任何的一个历史事件都变成了一个个标签,被贴上数量不等的关键词。在这样一个经济程度越来越发达的中国,在这样一个追求利益的年代中,青年的种种特征不断涌现,并渐渐变成了一个时代的标签。
近日,一部名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异常火爆。这部略带伤感的影片,描述了70后一代青年的青春和梦想,失落和迷惘。
和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描述的那一代青年不同,也和“五四”时期的青年不同,当下,许多中国青年人因背负太重的压力而过于“早熟”,以致丧失激情,年纪轻轻即世故老成。
浮躁、焦虑、早衰……诸如此类的标签不断加诸中国青年身上。在五四青年节,一起关注青年,关注他们过早失去的浪漫情怀,关注他们于生活重压下寻求自我实现,关注他们“早熟”表象下依稀残存的梦想。

生活标签
宅
现代青年人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和人们说的“宅一族”靠拢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喜欢“宅”在家里,沉迷于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中。

“宅”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日本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用来形容对动漫、电游等迷恋超出一般的人,他们是足不出户、不善与人相处的特殊人群。后传播到中国,形成中国式的“宅”现象。“宅”的群体绝大部分是青年。在中国,“宅”现象不仅把自己的生活范围主要放在家或宿舍中,而且通过网络活动,诸如网络购物、网络写作、网络阅读、网络聊天、网络社交、网络恋爱、网络经营、网络管理等实现个人与外界的交往,个人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乃至社会活动几乎在家与网络构成的体系中完成。
控
微博控、咖啡可乐控、大叔控、星座控……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

奴
房奴、卡奴、油奴、医奴……年轻人几乎个个背负着种种重担。以“80后”为例,如今大致年龄在24至33岁之间,正是步入职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阶段,将要完成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等人生中的几件大事,在物价高企、房价飞涨的今天,这些年轻人即便出身小康之家,也会感觉十分吃力。

蜗居
2009年热播电视剧《蜗居》有关。在房价节节攀升的大背景下,电视剧中年轻人为买房而沦为房奴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逃离北上广
京上海广州,简称北上广,是中国发达大城市的代名词。几乎每个人都想在这里功成名就,成就一番事业。但是,生活的重压使得一部分年轻人离开这里,奔向二线城市。而回到小城市却发现办个屁大点的事都要托关系走后门还要送礼。究竟是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小城市,该如何抉择?

压力山大
青年人群工作处于爬高状态,压力之大不容置疑,成家置业以及维持家庭支出成本的上升也给人带来无形的压力。因而,即使正当壮年,健康状况亦不免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