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70、80、90后的职场代沟

   2024-01-18 互联网1230

不同年代的成长背景和生活需求,使得员工对企业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万科有高层曾感叹:“遇到80、90后,我十几年的管理经验要清零了!”有些企业管理者开始患上80、90后管理恐惧症。因此,为适应80、90后员工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企业 CEO及管理层都在学习如何转变管理理念和认知方向。

点评

“90后”们生活相对比较安稳,不再为了“五斗米折腰”。与前辈相比,他们有着更为灵活的求职方式和更加自我的求职观念。如果工作是为了拿“健康”换“高薪”,90后宁愿不要。拥有梦想不是坏事,但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也是“90后”应尽的社会责任,否则容易变成“啃老”一族。

小保安辞职信,只有简短的两行字:“辞职书。离职原因:我要像梦一样自由,回家养猪。请批准。”他1992年生人,山西人。

那些边缘人

属于哪个年代不重要,知道要什么才重要

“我们生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我们看到过粮票是什么样子,我们唱过‘我们是害虫’、我们看过《蓝精灵》、《黑猫警长》,我们跟伙伴们一起玩过跳橡皮筋翻纸牌,我们有幸躲过了计划生育,也有幸赶上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我们不明白90年代的人在想什么,我们的心灵似乎更接近于70年代,我们有着70年代的心境,也懂得80年代的流行,我们,到底属于哪个年代?”

这是豆瓣上一个名为“70末80初”的小组的帖子。类似这样的小组还有“80末90初”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成长在一个年份交接的年代,他们常常迷惑于要把自己归结于哪个群体。

王博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他不像是刘颖以及她的同事们,被70、80、90后的标签划分得层次分明。89年出生的他,常常不知道自己应该被归结到哪个群体当中。

在北大东门看到王博的时候,他穿着颇具时尚感的韩版毛衣,进出门都比较绅士地让女士先行。他的行为透露着80后的稳当,他说话的语速又有着90后的活跃与灵动。“我也不知道自己属于80后还是90后。”王博说。

王博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成长最大的时段就是在这一年。从新闻专业毕业他先去了南方报业实习,之后进入一家广告行业的杂志社担任记者。他很感激自己所在的平台,因为在这里他采访到了自己曾经最想采访的人,比如罗永浩,他也做了自己想做的选题,对于每一次采访他都会很认真地跟比自己年长的同事交流,也会在整理录音的时候反思还有哪一块是可以继续改进的。他的踏实和好学常被自己的同事认为“不像是一个90后的作风”。但是,面对选题角度的创新,层出不穷的新点子又会被同事觉得“这种创意是只有90后才能有的”。而他辞职考研进入北大继续攻读新闻系的决心,又被同事议论为“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稳妥80后”。

“我觉得这种贴标签的事没有任何意义,无论被认为是80还是90后,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这是王博的观点。

事实上,在这个习惯了标签的年代,70后、80后,90后不过是以时代为背景对人们生活环境的统称。而一个人性格的发育与人生的境遇是受家庭、个人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来。弗洛伊德更是认为一个成人的人格问题,追根溯源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原因。所以,无论面对职场还是生活,我们都无法简单地用几个词语来给一个时代的人定义。但是,很多时候小人物的命运反映的是大时代的变革。70、80、90后三代人,共同面对职场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到的,依旧是一个充满冲突却又拥有秩序与乐趣的生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