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曝光的一系列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问题后,日前《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解释》规定,“滥用合法添加剂足以造成严重中毒疾病”也应定罪。随着夏季来临,冷饮消费又成了夏季市民清凉生活的一项内容。而在采访中,一些市民担忧现在多数冷饮中含有多种添加剂,不知食用是否安全。但是,食品专家认为,食品添加剂本身并无毒性,但是一旦超量或滥用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超市:饮料多数含添加剂
昨日在我市某大型超市的饮料和冷饮区内,一些市民正在选购夏季饮品。其中,凉茶、果汁、可乐等饮料颇受市民青睐,一些市民的购物篮内至少有三四瓶饮料。记者注意到市民在选购时会仔细地看一下产品说明、价格、保质期以及主要成分,但是对于饮料的成分多数人告诉记者凭自身掌握的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根本就看不懂。
询问了几位购物的市民,他们说尽管自己都晓得现在的饮料中含有添加剂,但是在购买的时候根本无法辨别这些成分的种类和性质。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所售的饮料、冷饮几乎都含有各类食品添加剂,这些成分都在外包装上均予以明确注明。
医师:建议选择天然饮品
注意到我市各大超市内的饮料包装标示上有安塞蜜、海藻酸钠、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Beta-胡萝卜素、丁基羟基茴香醚BT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丙酸钠、胭脂红、酪蛋白酸钠、柠檬酸、甜蜜素、葡萄糖(右旋糖)、丁二酮、乙二胺四乙酸ED-TA、甘油(丙三醇)、阿拉伯胶、对羟基苯甲酸庚酯、水解植物蛋白、聚葡萄糖水溶性膳食纤维、溴酸钾、奎宁、甜菊糖、苯甲酸、亚硝酸钠35三氯蔗糖、二氧化硫等多达几十种各类添加剂。
上述添加剂名称仅仅名称和读法就让不少消费者感到陌生,更不用提对这些添加剂的性质、作用以及用途了。多数消费者表示,与买菜不同的是,长期买菜可能会积累相关的菜谱营养知识,但是以自身知识根本弄不懂这些化学成分。
营养医师认为,饮料更多的是给人口感和味道,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上说,冷饮及饮料几乎没有营养。饮料中的糖、香料、枸橼酸可与体内钙离子结合成“枸橼酸钙”,诱发血钙量数量降低,会引发中老年人发生缺钙性腰酸、背痛、腿抽筋,还可出现缺钙性抽搐,尽量选择天然饮品或者水果。
专家: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
不过,在公众对含有食品添加剂成分的食品、饮料担忧的同时,食品专家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我市某高校多年从事食品安全及加工储藏研究的高级专家明确表示,其实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并经过合法途径生产流通的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其实本身没有毒性。但是,现在消费者谈食品添加剂色变,除了一些商家和个人滥用食品添加剂外,许多消费者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
该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都有明确严谨的定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54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以及《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第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也就是说,食品添加剂如同我们日常食用的盐一样,每天适量食用对健康无害,但是一旦超量或滥用后将产生危害。
质监:买饮料认准QS标志
我市质监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根据2011年实施的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任何食品外包装都必须注明包括食品添加剂内的成分。该人士解释,现在生产食品中只要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按照使用数量的多少一一列出,如果是复合添加剂还要注明成分含量,所以现在市民看到的饮料外包装上添加剂成分较多。
不过,该人士指出目前饮料添加剂中安全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符合GB2760标准的,每一种添加剂都有使用范围和数量的规定。无锡近年来在日常执法和监管中未出现有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例。质监部门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一定要选择有QS标志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