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融资租赁业虽然还不算一个庞大的产业,但在管理上却是“分立”的。根据审批权的不同,中国融资租赁业被分为内资试点、外资和金融三类,内资试点租赁公司的设立需要商务部和国税总局审批,外资租赁公司设立的审批权限则已下放到省级商务部门,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审批监管。
这样的格局导致同一行业的公司面临不同的制度环境。相对而言,商务部对融资租赁的管理,由于历史沿革等原因,转换较多,连续性较差,导致目前对商务部审批的融资租赁公司的持续性管理较弱。
经过调整,今年6月开始,商务部审批的融资租赁公司行业管理权归属流通业发展司。在12月5日召开的“中国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成立仪式暨高峰座谈会”(下称“座谈会”)上,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表示,为了促进融资租赁发展,将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础。
夯实管理基础
王选庆表示,“十二五”期间,商务部将全面统筹管理租赁行业,以融资租赁为重点,采取有力的措施,会同有关部门促进融资租赁的快速健康发展,抓紧研究行业规划、发展指南,制定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积极推动完善行业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融资租赁行业的管理办法和条例,解决目前制约融资租赁发展的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问题。
他表示,商务部还将研究扩大融资租赁的范围,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制造企业、专业的销售和物流企业、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产业基金等介入融资租赁业,鼓励融资租赁企业基于地域、行业、人才管理、技术等比较优势,逐步形成面对不同客户、不同行业的细分市场定位。
这样的改革方向得到在座企业的积极响应,不过,融资租赁的管理体制完善任重道远。座谈会上,“中国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共同发起人万钧[中联重科副总裁、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王佳林[拉赫兰顿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在介绍内资和外资租赁公司发展情况时均表示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目前行业资产规模等数据均为粗略统计和估算所得。
对于行业管理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王选庆表示将从三方面入手:完善行业的标准和统计体系,推动建立全国性的租赁行业协会,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