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丸号宝藏之谜:整船黄金不翼而飞

   2024-03-11 互联网1000

  打捞“阿波丸”的现实意义

  2001年,有关40吨黄金与“北京人”头盖骨是否藏身于“阿波丸”的争论仍无结果,一直为“阿波丸”牵肠挂肚的张智魁上书国家领导人,力主再次打捞“阿波丸”。4月,他拿出了一份详实的《打捞“阿波丸”沉船可行性报告》。

  《报告》说,70年代进行的打捞虽然没有发现黄金,但至少证明了各方汇总的有关“阿波丸”沉船物资情报的准确性。关于“阿波丸”中有无40吨黄金与“北京人”头盖骨的争议,是因为那次打捞的不完整。由于当时深潜技术和深水除泥两大技术没有过关,约1万立方米的淤泥掩埋着金库、驾驶台、客房及船员舱室和机舱,潜水员根本无法到达那些位置。中止打捞后,国务院和交通部多次派人到上海举行座谈会,听取对立双方的意见,最后,针对“阿波丸”上装载金银财宝做出“有大于无”的结论。在“北京人”头盖骨也在“阿波丸”上的重要线索出现后,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余伟超教授等许多专家、院士也呼吁彻底打捞清理“阿波丸”。

“阿波丸”号

  探谜、捞宝自然是打捞“阿波丸”的主要目的,而当时触动张智魁上书的,是2000年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海难。由于缺少深海打捞技术,事件发生后俄罗斯一度十分被动。

  张智魁说:“阿波丸”在水下70米,通过对其大规模打捞,可以大大提高我国深海打捞技术,可以锻炼出一支深海打捞队伍。从长远看,这比珍宝、黄金更重要、更可贵。

  张智魁所言非虚。70年代对“阿波丸”打捞后,有关部门曾总结:由于该工程的进行,使我国的深潜水医学研究获得极佳的实践机遇并取得重大成果。我国救捞队伍的技术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工程中采用了水下爆破、水下电割等新工艺、新施工方法,通过该工程获得的施工技术经验成为我国打捞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这次打捞也使中国的潜水装备工业有了产品质量检验、改进提高的极难得的实践机遇,不但使原有产品的质量有了新的提高,还诞生了一批新的深潜水装备装具。

  张智魁在上书和《报告》中说,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掌握处理深海舰船、石油平台、海底输油管线事故的潜水与打捞技术,我们的海洋活动将受到极大的局限。而利用“阿波丸”练兵,则是一举多得的捷径。

  张智魁还设想:通过再次打捞“阿波丸”,中国可以借此建造一个多功能饱和潜水母船,集自航、铺管、饱和潜水于一身,填补国内空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