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冥界行星”是汽化巨行星化石内核

   2023-10-05 互联网1940
核心提示:  据国外媒体报道,90年代初,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超密集行星的存在,后期陆续发现的这种超密集行星被称为冥界行星,它们的体积略

  据国外媒体报道,90年代初,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超密集行星的存在,后期陆续发现的这种超密集行星被称为"冥界行星",它们的体积略大于地球,密度却大于铁。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它们的形成之谜。

  这些奇特行星完全像开普勒望远镜所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上是之前气态巨行星的暴露内核,海王星大小的行星被汽化,残留一个紧密压缩的内核漂浮在空中。法国南特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奥利维尔-格拉塞参与调查了这种奇特行星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行星是海王星体积大小行星的"化石内核".

研究揭晓“冥界行星”是汽化巨行星化石内核

这是HD 209458b行星,科学家最新研究揭开了神秘“冥界行星”的形成之谜,它们是被汽化气态巨行星的紧密内核

  当冥界行星形成于恒星系统冰冷的外侧区域,之后逐渐向恒星系统内部迁移,它们变成炽热的海王星,外层部分挥发汽化,最终残留一个紧密的岩石和金属构成的球体,像行星渣滓。十分有趣的是,虽然近期开普勒望远镜最新发现一些行星,却并不意味着这是最早发现的该类行星,其勘测历史已有十几年。

  9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一颗令人惊异的行星――HD 209458b,被发现者命名为"地狱判官",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220倍,与恒星的轨道非常紧密,环绕一周仅需要3.5个地球日。它是一颗质量汽化挥发的行星,在它的尾迹残留着蒸汽痕迹。

  10年前,天文学家发现了冥界行星CoRoT-7b,距离地球490光年,它环绕恒星的运行轨道非常紧密,环绕一周仅需20个小时。它的轨道半径为0.017 AU(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它的质量是地球的5-11倍,半径却仅是地球的1.7倍。近年来,依据开普勒望远镜的观测记录,宇宙中存在着多颗冥界行星。

  冥界行星与地球的起源方式并不相同,而是形成于一颗气体巨行星的压缩内核,温度可达到5726摄氏度,相当于太阳表面的温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