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下潜5000米拍摄海底稀奇生物

   2024-02-18 互联网1190

  当地时间14时31分,“蛟龙”号抛弃压载上浮。

  傅文韬将此次下潜比喻为刘姥姥进大观园。他说:“很多海洋生物都是第一次见到,一闪而过的铠甲虾、姿态优美的耳状章鱼、漂亮的海葵,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鱼和虾,真是大饱了眼福。”

  “有一条四五十厘米长、淡红淡紫的鼠尾鱼跟着鱼饵游了很长时间。当时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鱼挺孤独的。”傅文韬颇有感触地说。

 

  海洋生物令下潜人员惊喜不已。叶聪也将看到的一个生物形容为“小飞象”。

  初次下潜深海作业的王春生异常兴奋,他激动地表示,这一个潜次的发现和收获,比十多年来我们在该区域发现的巨型底栖生物总和还要多。通过此次下潜,发现该区域底栖生物量和生物种类比预想的要丰富得多,海参在此区域属优势种类,海绵至少有8个种;生物斑块状分布明显,在海盆区海参占优势,在海丘斜坡上海绵、海葵、珊瑚等固着生物较多;多金属结核覆盖率海丘斜坡高于海盆;海底微地形变化很大,未来开展深海采矿须提前进行微地形地貌调查;2000米以浅发光生物较多,3000米以深稀少。

  据悉,当地时间8月10日,“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队开展了常规调查作业,8月11日(北京时间8月12日)初步计划在“魏源海山”区开展第二航段第3次下潜作业。返回腾讯网首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