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考古聚"历博" 游牧部落文物待揭秘

   2024-03-11 互联网850
核心提示:  6月10日,首次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辽代考古发现的文物展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分五个部分,展

  6月10日,首次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辽代考古发现的文物展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分五个部分,展品涉及契丹王朝的丧葬习俗、马具猎具、生活器皿、贵族服饰及宗教信仰等内容。参展的204件(套)文物均为原件,件件可称精 品,尤其是在陈国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和庆州释迦佛舍利塔中出土的文物。

  契丹与战国时期的东胡族、汉代的匈奴族、隋唐时的突厥族血脉相连,是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的支系。最初,契丹人以聚族分部的形式过着“迁徙随时,车帐为家”的游牧生活。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国号就叫“契丹”。不久,又改国号“契丹”为“大辽”。

 

  展品中有一件“银丝网络”葬衣,这是在契丹王朝时只有贵族才享有的葬制,其级别相当于汉代的“金缕玉衣”。据专家介绍,“银丝网络”是用直径0.5毫米的细银丝编织而成的。该墓中还出土了金花银枕、金面具、金花银靴等一批珍贵文物。

  据文物专家介绍,此次展品中有一些“待解之谜”,如双面人头形鎏金银饰件,这件高8.2厘米的银饰件由双面人头与上窄下宽的六面体连为一体,出土时,银饰件与铁盔共存,可能是盔上饰物,但也有可能是饮酒取乐用的器物,它当初的作用至今仍是个谜。该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