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墓多年无人保护 护墙坍塌

   2023-12-16 互联网1460
核心提示:  历史故事见证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埋葬着春秋时晋国赵武、程婴、公孙杵臼的三义墓,多年来由于无人保护破败不堪,亟待修缮

  历史故事见证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埋葬着春秋时晋国赵武、程婴、公孙杵臼的“三义墓”,多年来由于无人保护破败不堪,亟待修缮保护。

  “三义墓”见证历史故事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义墓”位于韩城市西南10公里巍东镇堡安村东南的古寨内,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墓仅有数公里远。《赵氏孤儿》呈现的故事是晋国忠臣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历尽艰辛、受尽迫害,在险象环生中保全了孤儿赵武,并终于除奸报仇。赵武出于感恩,死后与二位忠臣同葬一处,人称“三义墓”。

 

 

  墓地四周筑有围墙,高3米多,系夯筑,当地人称“龟鹤寨三义墓”。墓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碑文三通。墓前均有碑楼,稍偏北一座墓碑上刻有“晋卿赵文子墓”六个隶书大字;偏东南处两墓并列,分别刻着“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碑的上款刻着“清进士兵部侍陕西抚巡毕沅题”字样。三墓均为砖砌圆形墓,墓前均有墓碑。春秋时韩城曾为晋国地,称少梁。相传程婴为少梁附近程庄人,赵武后裔居少梁,少梁村中赵姓与程姓为其后裔。《史记赵世家》记载了程婴、公孙杵臼救孤儿赵武的事迹。根据这一事迹创作的古典历史悲剧《赵氏孤儿》是最早介绍到西方的中国戏剧作品。在如今的韩城市,还有许多遗迹诉说着当年的故事,位于城西南的魏山有救郎坪,传说这里就是藏匿赵武15年的地方。明朝中叶以后的近500年间,韩城全市共建有四处救郎庙。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