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必有失: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2024-01-18 互联网1560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掉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梧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回报,寺庙布施放时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说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忌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然,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的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真到手,如果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欢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