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去旅游、玩乐,玩的时候开心,过后我们的心又失落了、空虚了。
我们吃饭,菜不合口味,虽然摆了一桌,肚子是饱了,但心里感觉不舒畅;如果菜合口味,就算只是一两盘,吃饱后就会感觉踏实。
我们住的房子,环境好、宽敞,感觉舒服;环境不好、简陋狭小,感觉压抑。
我们穿衣,也一样是在找感觉。
我们日复一日地在找感觉,乐的时候少,失落的时候多。寻寻觅觅……为什么我们就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觉呢?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心在哪里?所以心无主宰、空虚,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心安乐、满足。我们也从来没有去认知自己的心。要认清自己的心,必须认识“心”与“相”的关系。
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心”上有“相”就叫做“想”。我们每天感觉心里在动的,都是“相”,不是我们的本心。我们只是错把活动着的“相”认为是自己。
我们从生到死,每天从不间断地产生“相”,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境转另一个境,无一刻的清净。
如果你还不能明白这个“相”是什么,就请看以下的例子:
黄金是本体,用黄金做成的像、首饰或其他不同形状的东西叫做“相”,也可说为“形相”(形象这个词应该是形相才对)。也就是说不管你用黄金做出任何形状的东西,这个形状叫做“相”,而黄金这个本体是不变的。“相”与“体”是不可分的,即“相”与“体”是一,不是二。即你找不出“相”与“体”的分界点。黄金能变,所变化出的形状也还是黄金。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相”与“体”。即能变的是“体”,所变化的是“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