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智慧

   2023-12-16 互联网1660

记得前些日子看中央台科教频道的一个节目,一个国外留学的教师回国后,准备大展宏图,把从国外学来的先进经验用于教育教学,进而推动中国的教育。在开始的一年里,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探究性学习搞得红红火火,学生喜欢,教师也有成就感。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课上学生活泼可爱。不想期末考试成绩却不理想,高一结束,进入高二,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领导干涉,必须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高三就更不用提了。这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很痛苦,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无奈!”这位教师很痛苦,那是因为没走中间路线,或者干脆表现为“无用”,或者没能做到“承道德以浮游”。最后他也只好屈服了,回到了应试教育的“道”上来。对庄周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冯友兰老先生也有精辟的论述:

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内部分化为当权派和不当权派,这二派之间是有矛盾、有斗争的。知识分子也有“在朝”和“在野”的分别,前者称为“庙堂”,后者称为“山林”。这二者之间也是有矛盾又斗争的。在“山林之中”的知识分子,固然要用庄周的“超世绝俗”的思想,以安慰自己。即使在“庙堂之上”的知识分子,也往往用庄周“混世”的思想,以保全自己,所以庄周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仍然是是很流行的。儒家的思想固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道家的思想仍然和它分庭抗礼,相互为用,以保持封建社会的平衡。例如晋朝的陶潜,本来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赞美荆轲,同情荆轲。但是他怀才不遇、沉困下僚,只得辞官不做,离开“庙堂”这条路,走向“山林”。……宋朝的辛弃疾本来是一个反抗金兵的农民群众武装的领袖,回到宋朝后,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也只好志向“山林”了。……在历史中的任何时代,总有不得志的人,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总要遇到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问题。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他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他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这段话说的多精辟。前边那位胸怀振兴中国教育的教师,他的探究性学习被应试教育所代替。起初是不甘心的,这就成了问题,所以痛苦。可后来不是也让位于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了?尽管很无奈,最终也还是“取消了问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