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与愚者的经典差距:说话不说破

   2023-02-10 互联网5340

一天,吴王早起时发现少孺子浑身湿漉漉的,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少孺子说:“我带了弹弓,在后花园闲逛,想打些飞鸟。突然我发现了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一只蝉在树上凄厉地鸣叫,喝着露水。蝉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下方悄悄地向上爬,正想把它作为自己的早餐呢!那螳螂伏曲着身子,张着足爪,沿着浓密的枝条,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蝉。可螳螂哪里知道,这时有一只黄雀正藏在不远的一根树枝上,正要展翅飞来啄那只螳螂!黄雀伸着脖子以为很快就可以将螳螂吃到嘴里,哪里会想到这时我正用弹弓瞄准它,它也完蛋了!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顾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而我呢,则因为看到这么精彩的场面,时间久了,让露水把衣服都沾湿了!”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心中猛然警醒,同时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于是决定放弃攻楚的计划。少孺子鉴于吴王的威严和其下的命令,不能直接进行批评,于是连用三种动物,比喻其做事只图眼前利益,不知祸害就在后面,从而使吴王醒悟并接受了他的批评。正是因为少孺子将批评意见寓于故事中,才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进了忠言。可见恰到好处地语言技巧应用,是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决定要素。比起少孺子高明的批评艺术,唐代直谏忠臣魏征就显得逊色多了。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堪称善于纳谏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犯颜直谏有时也让他很难堪。

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猎,魏征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兴趣正浓,坚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去路。唐太宗怒气冲冲地返回宫中,见到皇后长孙氏,满脸气愤地说:“朕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皇后柔声问明了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唐太宗惊奇地问:“何事如此行大礼?”皇后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知陛下英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打消了给魏征治罪的念头。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臣,他的一片忠心,自是无可非议,不过他所用的方法实在值得商榷。要不是唐太宗宽宏大量,又有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内助,像他那样冒冒失失拦住皇帝去路的,有10个脑袋也保不住。相比之下,长孙皇后的劝谏方法则高明得多。她没有直接替魏征求情,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从臣子的刚直与君主的开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来说明正直敢言的忠臣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是在恭维皇帝,自然令他龙颜大悦,满天的乌云也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