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023-09-13 互联网2380

  
  伟大的人格往往寄寓于丰满而睿智,敢于叩问和探索真理的心灵。在中国文人中苏轼是一个富有激情的诗人,又是一个思辨型的智者。他的思考涉及宇宙无穷与人生的短暂,个体自由与社会律令,理想与现实,出仕与退隐等种种矛盾,其中最有艺术魅力的是对人生穷通和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事凄凉,回首便是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忧思,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人生空漠之感”,“它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这种怀疑与探询正来自词人对世事的洞明领悟,对生命本体的珍视与挚爱。因此他大胆的向世俗挑战:“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勇敢地宣称“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以真实的人性,生命的自由状态,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是很多文人心中所想而不敢写,更不敢做的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屈原,庄子,李白,苏轼等少数人敢有此为。他们任性放旷的人格风范,张扬主体的精神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崇高美的特质,为含蓄有余,豪放不足的中国文学注入了活力。
  
  在苏轼看来,人之所以要对人间万事超然旷达、随遇而安,是因为人生太渺小、太短促了。那”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瑜,”如今安在哉?”曹操、周瑜这些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成为历史的烟云,如今到哪里去寻觅他们的踪迹呢?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的生命犹如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