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待机性。心理治疗对于患者也好,对于治疗师也好,是一种人生旅途上的“伴侣”。在这种“走一程”的行云流水的彷徨中,种种过去之事烟消云散,新的缰土就在眼前。但这需要时间过程,要一步一步走出来,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4)含羞性。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在演讲禅学时说:“我等参禅二十年,今日才真正知道羞耻。”知耻含羞是一种醒悟,是一种省察,也是一种谦虚的心态。
(5)敬畏心。众生一切平等,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皆有灵,敬畏生命,就是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自己。不能像西方的一些心理治疗师在潜意识中,对各自流派的技术和成果等,沾沾自喜地独自陶醉,以为自己的精神思想已经驾驭了宇宙万物的普遍真理,他们敬畏科学和精妙的理论技术,却独独忘了敬畏生命,敬畏人性。
(6)平常心。“平常心”也就是凡心,一切“随缘”,不自视高人一等、超凡入圣。平常心理论中是适性、随缘,着眼现实,处处是道的观念,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哲理意义,还有随时调谐精神状态的功能。
禅是对真实的追求,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心灵,世人洒脱、自信和开悟;在动与静的瞬间品位出人生的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