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底,又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家中“待业”。有限的创业知识在响当当的学士学位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多少创业知识。所以,手中的创业“橄榄枝”不知抛向何方?
创业教育还需提高
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1万……这组每年以百万计攀升的数字,是哈尔滨市从2004年至2010年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
面对着这组数字,刘学聪很纠结。刘学聪身兼双职,既是呼兰区大学生创业园办公室主任,又是哈尔滨华德学院职教学院副院长。
10天前,在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就业研讨会上,刘学聪列举了他身边的事实:呼兰区有17所大学,创业教育却刚刚起步,只有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参加了省、市创业大赛,请专家给学生进行了创业讲座。
提起大学生创业就业,不能不提及呼兰区。有人会觉得呼兰区远离主城区,谈论这个区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没有典型意义。在我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创业就业”是与“二表三表”画等号的一个词汇。二表、三表的普通高校及职业院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较多。而在我市,松北区和呼兰区集中了最多的二表、三表院校。
创业教材还是空白
面对着年均递增百万的毕业大军,如何进行创业教育是我市众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
市人才服务局培训处处长陈显彬说:“现在我市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全市有近百名老师获国家级SYB创业培训证书,但多是人保部门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去年,我市首次举办了SYB创业培训师资培训班,但SYB创业培训面对的群体是下岗职工。而目前,我市能与大学生创业搭上边的,也就是SYB创业培训。”
在我市,适合大学生创业培训的教材目前还是空白。教创业就业的老师们有的用SYB的教材,有的是老师们自己选的。黑龙江东方学院毕业办孙韬老师对此很无奈:“我讲了两年创业培训,现在不讲了。因为我觉得学生跟我学两年,还不如听阿里巴巴的创业团队讲两天,因为我们的教材没有操作性。”
哈工程大学国家科技园培训办秦光齐老师对创业教育也很纠结:“我拿出40年的工作经验,按照教材上讲的去做市场,我都做不了,别说大学生了。”刘学聪主任曾组织过一次长达10天的创业培训,在培训中,老师总换,谁也不能连续10天讲下来,因为全是兼职老师,教的知识也缺乏连续性。
请“具体部门”来授课
tags:大学生 创业 创业指导 教育 拔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