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自己定规则,要有反映自己本土文化的企业管理”。这是近日“教练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召开前夕,汇才Tophuman董事长黄荣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这位被喻为“东方奥普拉”的女性,将“教练技术”引入中国企业管理教程,并致力于将中国企业管理文化推向国际的企业先导,提到最多的就是“本土化”。
如今,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持续学习对于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需求催生了企业管理培训在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根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大陆培训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且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从最初由国外引入到现在,尽管培训业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但连续保持30%的增长率足见这个行业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由于进入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中国培训行业特别是企业管理培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行业缺乏规范
事实上,自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管理培训市场就开始火爆起来,大大小小的培训公司遍地开花。作为接受培训一方的经理人,由于对培训机构的真伪缺乏判断能力,企业的培训需求往往一露头就被盗版培训机构的价格陷阱和广告轰炸所俘虏。
资料显示,中国所有培训机构中只有约30家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占这个培训市场份额的23%左右,大部分培训机构规模小、业务模式雷同、赢利模式单一。
专家表示,因为培训市场发展得太快,现在中国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培训机构资格审查制度。如今,开一家培训机构门槛很低,业内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要有一个讲师,一间教室,一个投影仪,一个白板,一支笔就可以开一家培训机构。
在培训中,无论是公开课、内训课还是讲师认证等业务项目的利润都是惊人的。公开课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培训费每人几千甚至上万元,企业的内训课也是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有的培训机构会找职业学院联合办班,课程6~10个整天课时。学费少则收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如此简单的培训手续和操作过程,成本相当低廉,可能唯一多花钱的就是在报纸和门户网站上做几个培训广告,找几个业务员联系。
由于一些企业对于培训的作用认识不清,往往希望通过短期培训就能够获得点石成金的效果,这种需求刺激了培训业“快餐化”。在发展尚不成熟的前提下,一些培训机构不断克隆单一的培训课程,重复建设的弊病也被移植到管理培训领域中来了,导致各地管理培训没有自己的特色。整个管理培训市场个性被消融、课程雷同、方式单一造成培训行业的声誉急转直下。
本土化程度低
作为一个从西方引入的新兴行业,企业管理培训我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调研评估能力等等,所以培训机构要想基业常青、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受训者为中心,充分掌握评估知识、评估方法、投资回报率等。
采访中,相关专家表示,这主要由于中国管理培训行业的本土化还不到位造成的:一是培训行业处于初级竞争阶段,发展不成熟;二是管理培训机构只停留在生存阶段,对于培训机构的发展规划缺乏战略性定位;三是很多管理培训机构经常用一些头衔炒作,过分突出包装;再有就是培训讲师并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功底,对于受训企业所需的实效性的培训内容蜻蜓点水。
对于“如何跨越本土化拐点”,专家认为,借鉴国际培训经验,以较高的国际视野制定符合本土文化的管理培训教案是最关键的。西方管理培训已经是一种成熟的产业,具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方法,因此,管理培训应立足于国际视野看中国培训行业,在吸纳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开发中国市场真正需要的培训课程。
对企业实施定制培训
目前,国内有实力的培训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管理问题,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尤其需要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课程,这也就意味培训企业对于细分市场更要重视起来。
中国教练行业的领军企业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在将“教练技术”引入中国之时便注意到了开展教练培训在中国本土化转型。将“教练技术”的管理方式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相结合创立的“人本教练模式”对于国内企业有效发挥团队力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华旗、分众、康佳、联想等企业都曾受惠于此。
除了管理模式的本土化,教材的更新完善、专业的培训团队也非常重要。在企业管理行业整个发展较为年轻的阶段,培训企业自身要不断对各方面加强完善,加强行业自律精神,才能够逐渐走向成熟,为在全球竞争中订立规则,助推中国独特的管理文化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