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创造的快速时尚模式,是中国服装公司在过去几年最热衷学习的方向。但Zara在中国最忠诚学生,却未能拿到好成绩。
1月30日,在美特斯邦威的年会上,红色的背景板上写着“新春酒会”四个喜庆的大字。包括董事长周成建在内的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轮流上台发言,每个人都在为“消化库存”进行批评、检讨以及为接下来如何解决而表决心。
任何一家Zara模仿者都会被告知,在快速供应链下保持低库存是这一模式盈利的基础。但美特斯邦威犯下了致命错误,库存率不仅没降低,还比以前“慢”运营的时代增加了数倍。截至到201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的报表显示,美特斯邦威的库存为29亿元,在2009年这个数字只有9亿元。申银万国证券发布的最新报告说,美特斯邦威2011年底存货已降至25亿元规模,其中估计2012年春夏新款约为2.5亿元,2011年秋冬款为7亿元,2011年春夏款为8至9亿元,2010年秋冬款为5至6亿,其余为更早款—在这些库存中,2012年春夏新款以及2011年秋冬款为正常运营库存,其余的超过15亿元的货物皆为过季商品—在服装行业里,这些衣服在仓库里每滞留一天都意味着贬值。美特斯邦威的净资产约为32亿元,而仓库里那些过季衣服已占其净资产的近一半。
中国服装公司钟情于Zara模式的现实处境是,它们通常都弱于品牌和设计,长于生产和本土渠道的开发。此前这些中国公司冀望于通过提升品牌和设计来赚取更高利润的努力大多并未成功,当他们得知比拼供应链也是一种途径自然兴趣颇浓。
美特斯邦威曾被视为中国最接近Zara的公司。与大多以工厂起家的服装品牌不同,周成建依靠生产外包创立了“虚拟经营”模式,这让他在向Zara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摆脱掉自有工厂的桎梏。为了了解Zara的运作模式,周成建还专门把一些订单交给Zara在中国的代工厂,并自己到这些工厂详细了解整个运营过程。在2008年,美特斯邦威推出的新品牌ME&CITY更是从内到外复制了Zara的门店。周成建很为这一新品牌供应链的运营速度而得意,在公司内部称尽管距离Zara还有差距,但必然是中国速度最快的公司。
但现在周成建不得不进行反思了。相比模式及战略的问题,他更倾向於认为是管理层的执行出了问题。在最近的高层管理会议上,周愤怒地批评下属的作风是“三蛋一不”,即混蛋、王八蛋和瞎扯淡,以及不作为。
这样的反思目前还仅限於内部。当记者在2月中旬拨通周成建的手机之後,他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