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台湾,在祖国大陆。成为了身价亿万的商人。他刚到大陆投资时,隐姓埋名不敢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她直言不讳,初到大陆,她的想法就是打、带、跑、好奇、尝试、紧张。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序幕拉开了。央视《台商故事》栏目讲述了《台商在大陆创业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台商开始以较为低调的方式进入祖国大陆投资。由于两岸关系尚处于对抗时期,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往来限制严格,更未开放台商投资,因此台商对大陆还处于试探期,北京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谢坤宗先生,1984年,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考察投资时,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安,甚至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敢透露。 采访:因为我很怕台湾“政府”知道我回来投资。回去如果你被他知道你来了,他就会干扰你。甚至有的是被禁止一年不能出境,有这种处罚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我就改名换姓,我叫姓王,跟了我母亲的一个姓,然后叫王承勇。我进了大陆的时候,改这个名字。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一些台商开始率先进入祖国大陆,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由于两岸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再加上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的刻意丑化。初涉大陆的台商,内心往往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台商黄海波先生回忆起刚到大陆时的情景。感慨万千。 采访:我刚进来的时候,我是从北京的机场,然后因为我自己在台湾是当过军人,从小受的这个教育,当我经过北京机场,我看到解放军同志后,心里面多少还会发毛的。 打带跑,原本是棒球运动中的一项专业术语,意思就是打击球的同时,运动员还要跑垒。而这样的专业术语却成为了一些台商早期投资大陆的经营理念。意思变成了尝试到大陆投资的同时,也做好立即抽身离开的准备。元祖企业的创始人张秀琬女士直言不讳的说,早期她的经营理念就是打带跑。 采访:不瞒你说,早期的台商,包括我个人在内,都有一点打带跑。因为有一种不安,毕竟我们是在台湾长大,我们对在“国外”开拓事业的话,大陆虽然不能叫“国外”,总是离乡背井,感受到我需要有一点不安的准备,所以早期有一点打带跑的味道。 缺乏认同感,顾虑重重是早期台商投资大陆的真实写照。虽然祖国大陆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廉。可是,改革开放究竟能够维持多久,大陆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在台商看来,还只是一个未知数。 采访:年代初台商的投资基本上都是投石问路的,但是对整个中国的发展,其实心里都没谱,会很好吗,改革开放会到什么样的程度,但是心里都不知道,都是一个问号。 卖八元一碗的小吃,他一天赚到六万元人民币。 100元的生日蛋糕,她一天卖出去500个。 他们曾经日进斗金,体验过经济爆发带来的高速成长。 九十年代初期,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激发出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台商前来投资营造了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软环境,广阔的空间、巨大的市场、无尽的商机,再加上持续的高速发展,祖国大陆为台商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也开始初见成效。1992年,在上海四川北路上,张秀琬的第一家元祖蛋糕店成立了。店面不大,主要销售当时上海还很少见的鲜奶油蛋糕。尽管价格比市场上普通的奶油蛋糕贵了一倍,但其新鲜的口感,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包装,还是征服了上海的消费者。一时间,购买元祖的鲜奶油蛋糕成为当地人的一种时尚消费。 采访:我们有一个店在过年的时候,一天画了500个蛋糕。一圈人一字排开,没有办法,在门店的那个橱窗里头画,就必须在厂里头完成半成品,到那里来做最后的修饰。一天一个店要画500个蛋糕,那是相当大的量。一个100块,算一下。 张秀琬生意的火爆。只是早期台资企业一个缩影。 1993年李俊卿在上海的第一家维纳斯婚纱影楼开业了,开业当天,维纳斯影楼就出现了火爆、热闹的场面。两个月里,维纳斯的消费价格由最初的398元一路攀升到1000多元人民币。尽管这样的价格是当时上海同行业收取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可是“挤破门”的现象还是常常出现。 采访:我记得有时候,碰到礼拜六,礼拜天,可能拍照拍得很晚,而且要拍照的一些新人,他可能要拜托,透过关系去拜托维纳斯里面的一些员工,排到后面拍不下去,就“走后门”,一定让我插进去。 采访:那个时候,简直可以说火爆那个橱窗,橱窗我们是透明式,开放的都是人,都趴在那里看,然后许多新人都络绎不绝到我们店里来。那个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好像都站在那里接待客人,那个时候客人进来就是我选择300多的,还是选择600多的,还是选择800多的,就这样而已,不像现在还谈什么内容,你要给我优惠什么,都没有。 幸福“蜜月”期日进斗金 一碗小吃竟赚到六万元 没有竞争对手、求大于供的市场。台商在大陆度过了一段幸福的“蜜月”期,也使得一些台资企业在大陆站稳了脚跟。企业成功了、壮大了,不仅自己赚了钱,也让更多的台商看到了祖国大陆的商机无限。大千美食林的负责人黄海博先生说,那时他经营的餐饮企业,简直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采访: 我们刚开张第一天,我大概准备了两个礼拜的食物,结果到了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已经是全部销售一空了,像抢一样,抢购一空。我光是其中有一个叫蜜豆冰的。然后这个冰当时我们一碗是卖了八块钱,我一天就可以卖到八千碗。我的员工光是锉那个冰,锉的手都起茧子,都冻僵了。搁了半个钟头就换人来锉,一天算下来,光是一个这样的卖冰的小铺子,就是可以做到六万多块。我整栋大楼的话,整个餐饮加起来。我最高可以做到八十几万。
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祖国大陆的许多台湾中小企业大都赚到了钱,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胆识和魄力,然而,爆发式的成长来得太快,一些台商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管理上。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爆发式的成长反而成为了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甚至导致经营失败。 采访:因为一种爆发式的东西,会误导了老板对这个市场的判断。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短期的现象,任何一样的爆发,它都会产生一个跟进。那跟进以后,它就扰乱了这个市场。不管是价格也好、品质也好,或者对这个市场本身的一厢情愿,或者这种很火爆的状况也好,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爆发式成长,盲目扩张,让他负债累累,功亏一篑。 缺乏法律保障,32家永和豆浆店不得不更改店名。 管理漏洞,监守自盗。使他年利润百万的企业濒临倒闭。 台商在大陆的发展由企业扩张转向了规范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台商经历了爆发式的成长。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正从逐渐走向规范,暴利行业越来越少,微利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爆发式的成长,对于台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危机。因为盲目带来的躁动,往往会影响台商做出理性决策。1993年,李俊卿在上海开设的维纳斯婚纱影楼,开业不到三个月,就收回了投资成本。并且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上,开设了第二家分店,每年仅房租就高达一两百万元人民币。接下来的一年里,李俊清开设了12家分店。创造了婚纱摄影行业的纪录。不到四年的时间,维纳斯影楼迅速在北京、苏州、杭州,甚至包括乌鲁木齐在内20的多个城市相继开设了50多家连锁店。 采访:当初的一个想法说,这个婚纱影楼在祖国大陆确实一个非常大好的一个市场潜力。那么大。所以当初就心里很急,很着急。想多开几家,而且那个时候的心态就是说,赶快在全国各大城市、各个角落能占领据点,占领每个市场。 采访:你看哪个城市比较那个,拿几百万入个股,大家一起看。有的时候协议其实从开店一直到结束,协议也没有定,他连那家店都没有去过,从开始到关店,他连去都没有去过。朋友只要提到,那马上开一家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