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下海办学 创业传奇乘励志样板(一)

   2023-01-12 互联网7510
核心提示:18年前,俞敏洪告别成为北大教授的梦想,把全部行囊装上一辆三轮车,在月光下推出了北大南门,开始了新东方的艰难创业路。从此,

18年前,俞敏洪告别成为北大教授的梦想,把全部行囊装上一辆三轮车,在月光下推出了北大南门,开始了新东方的艰难创业路。从此,他所践行的那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鞭策之语,成为了无数学生的座右铭。

他和他的培训学校早已成为中国英语培训的领军者,而他的创业故事本身就是一本励志教材。

1990年的一个秋夜,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俞敏洪正和朋友喝着小酒,聊着家常,窗外下着大雨,这时他在北大的校园晚间广播里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因为在校外办培训班授课,北大给了他一个行政记过处分。而且,处分通告和照片还贴在了北大三角地的玻璃橱窗里,为时一个多月。

在北大默默无闻的俞敏洪就这样出名了。“出名”的代价是他总觉得同事、学生看他的眼神很怪,感觉身后会传来一阵阵的刺痛,这个曾经让他无限自豪的校园那一刻让他“窒息”。于是,他选择了辞职。俞敏洪离开北大后的故事就是“新东方”这个极负盛名的教育培训机构从创办和发展的故事。在上世纪90年代末,俞敏洪那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成了无数年轻学子的奋斗格言。

■痛下决心告别了

成为北大教授的梦想

俞敏洪最初开始做语言培训和他未能实现的“留学梦”有关。“就像一个孩子出生之前还有十月怀胎一样,我也并不是在1993年突然心血来潮创办新东方的,在此之前,新东方至少还有五年的孕育期可以追溯。”

俞敏洪在他的文章《新东方成立15周年感怀:岁月如歌》中写道:“1988年前后,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到美国留学的热潮,当时的出国留学不像现在这样大张旗鼓地进行,很多人都是偷偷地准备,因为工作单位一般不允许出国,被人知道了容易引起麻烦,所以常常一个人出国以后,周围的人才知道他已到了国外。现在新东方的元老级人物徐小平、王强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国的。出国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像上天堂一样的事情,听说有朋友到国外去了,人们通常会羡慕得眼睛发红。

“我本来在北大悠闲自在地当老师,就像一只乌龟躺在舒适的沙滩上享受阳光一样,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像鲨鱼一样游到了大洋彼岸,于是在羡慕之余我也产生了横渡太平洋的冲动。”

但俞敏洪出国奋斗的梦想最终并未能实现。“1988年1月我第一次参加了托福考试,获得了657分的好成绩,然后就踏上了连续三年多的联系出国留学之路。我当时的目标并不是要上什么好大学,只要美国人让我过去。但美国人慧眼如炬,一眼就看出来我是个想出去混事的主,给我发了几张印刷得很漂亮的录取通知书诱惑我,但就是不愿意给我一分钱的奖学金。我在北大每月领取120元的工资,不可能有经济能力自费出国,因此,出国梦只能打住。”

出国无望,经济也陷入困境,而此时,随着中国留学热潮的兴起,北京街头出现了各式TOEFL和GRE培训班,俞敏洪于是想起了自己对托福考试的深刻研究,就背上书包到各个培训机构教书谋生。俞敏洪后来回忆说:“当时教书的目的最初就是为了谋生赚钱,赚钱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把家庭维护好;第二个目的是如果有余额的话,我把它存起来,存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可自费出国。当时就是这两个思路。”

“1989年夏天,我为了打发时间,和一所民办学校商量,以承包的方式办了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说,这个班应该算是新东方最初的雏形,“就是那时,我觉得可能我该试着在这儿做点生意了。”

当时北大教师在外授课是触犯纪律的事情,而俞敏洪的名字就写在培训学校广告上最显眼的地方,于是就被学校注意到了。俞敏洪说:“后来北大认为我办班是非法行为,是不尊重北大的一种表现,就给了我一个行政记过处分。我的第一次办学热情也从此夭折。”

“到了1991年夏天,我觉得在北大的生活变得愈加沉闷无聊,于是痛下决心告别了希望成为北大教授的梦想,把全部行李装上一辆三轮车,在月光之下推出了北大南门。”俞敏洪说。

加入创业吧,马上与十余万创业者在线实时交流:把握创业机会、探索商业模式、寻找创业伙伴。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 版权均属于创业邦 转载必须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并注明来源。转载作品与网友言论 不代表创业邦观点。相关合作 请发信至service@cyzone.cn。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