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破碎的案情
安徽省高级法院宣判于英生无罪后,建议有关机关加大侦查力度,缉拿真凶,惩罚犯罪。对此,警方积极回应,两日后,蚌埠市公安局即成立专案组,重新侦查于英生妻子韩露被杀案。
根据蚌埠警方向外界透露的消息和当地流传的说法,记者试图还原17年前这场凶杀案。
1996年12月2日早晨,于英生送孩子上学,当时妻子尚未起床。按照惯例,每天早晨于英生送孩子上学,然后去上班,中午放学由其岳父接孩子,并送到于家。
中午时分,韩父送外孙回家,看到外门虚掩,进入房间后,发现屋内放着一只煤气罐,阀门打开,满屋都是煤气味,在角落里,还有一根点燃过的蜡烛,随即,韩父发现女儿惨死床上。警方的说法是窒息性死亡。
根据现场情况和尸检报告,警方推断案发时间为上午7时许,在于家两室一厅中没有发现门窗被强行破坏的痕迹,屋内并不凌乱,也没有明显的打斗痕迹,熟人作案的嫌疑增大。
经过了多次现场勘查和复查,加上外界有关于氏夫妻关系不和的传闻,警方认定于英生有重大作案嫌疑,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认为证据已经能够形成依法诉讼的条件。
蚌埠市公安局专案组没有披露过多的案情,但他们可以确定,当年于英生绝对不是“零口供”。
纵观所有冤案的形成,都有刑讯逼供的影子,那么于英生是否也受到了非正常审讯呢?安徽省高院以“疑罪从无”的原则判决于英生无罪,警方重新侦查这起杀人案,是否将于英生排除在嫌疑之外?
8月16下午14时,法治周末记者来到蚌埠市公安局,保安提示公安局下午15点上班,已有其他媒体的记者等在大门口。
“到了上班时间我就帮你联系,昨天来了四拨记者,宣传科都接待了,耐心等吧。”门卫把记者让进值班室,以躲避外面近40℃的高温。
15时已过,记者催促门卫联系,“不要着急,上了班总要打打水,搞搞卫生。”门卫说。
此后的两个多小时,门卫说他多次打电话并到办公楼里去察看,宣传科3名工作人员都不在,“没人接待,记者就不能进去”。
8月19日,记者致电蚌埠市公安局宣传科长张育生,张科长表示16日下午他就在局里开会,没接到法治周末记者来访的消息,但电话中无法确定身份,不能接受采访。
一位媒体同行曾采访过死者韩某的母亲,记者请他提供韩母的电话,这位同行说:“电话号码有,但我已向老人承诺不给任何人提供,韩母年事已高,女儿之死是她一生中最大的伤痛,她不想一次次揭开伤疤了。”
法官的口误与笔误
“于英生遭受17年冤狱,肯定有一肚子委屈与愤懑要说,但他为什么不站出来呢?”由于官方的低调,记者在合肥、蚌埠采访时,听到坊间有各种猜测和疑问,有人认为这与于英生的身份有关,毕竟他曾是副处级干部,除了申请国家赔偿外,按照政策,还应当恢复公职和政治待遇,同为公务员,不得不为相关机关留些脸面。而由于案情不能完全透明公开,仅从官方发布的简单信息,反倒使人疑窦更生。
8月14日,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转播了省高院宣判于英生无罪现场的新闻,记者看到,画面中,审判长王晓东当庭宣读判决书:“于英生因涉嫌故意杀人罪,于1996年12月12日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而于妻被害案是1996年12月2日,短短10天时间不但抓获了凶手,法院还作出了判决,其神速令人匪夷所思。有人揣测,如此短的时间,案件不可能不产生漏洞和瑕疵。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法官的一次口误罢了。”
安徽省高院在通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安徽省高院根据刑法第243条第一款规定,决定对该案立案复查”。
记者经过查阅,刑法第243条是这样规定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记者就此疑问咨询北京律师刘亚军,刘律师表示,通稿肯定写错了,对已判决刑事案件的复查,应当根据刑诉法才对,应该是刑诉法第243条。
刑诉法第243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对于英生案的复查,显然更适用这一条法律规定。”刘亚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