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储“收多抛少” 难以为继

   2023-08-21 2850

  棉花收储陷“收多抛少”的泥淖中,难以为继

  棉花收储作为短时之策,是通过调节市场供应来促成棉纺织行业的产需平衡,最终实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密切配合。而一旦棉花收储成为行业救市的唯一手段,就会打破市场原生态的贸易环境。据统计,2011/2012和2012/2013两个棉花年度中国政府累计收储棉花约1063万吨。而截至2013年7月31日,2012/2013棉花年度国家展开的三次棉花抛储,合计投放量约425万吨,只占总收储量的40%。当下中国纺织行业正经受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来的转型阵痛,而外需不足、内需不振亦让纺织企业复苏之路坎坷异常,在此环境下,棉花收储无疑将陷入“收多抛少”的泥淖中,难以为继。

  棉花收储人为割裂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重了纺企负担

  中国棉花收储实行价格托市政策,2011/2012棉花年度执行标准级皮棉收储价19800元/吨,2012/2013棉花年度标准级皮棉收储价提升到了20400元/吨。根据内外棉价格指数统计,自2011年棉花收储以来,内外棉价差呈现不断走高之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处于双轨制运行。按标准级皮棉价格测算,内外棉价差曾一度接近5000元/吨,当前仍徘徊在3400元/吨左右。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降低了中国纺织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对中国纺织企业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

  事实证明,棉花收储政策有其实施的局限性,并不适合于任何时期。当今全球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复苏之路并不平坦,全球贸易萎缩,而中国也身处结构变革的关键阶段,纺织产业内外部受到双重挤压,复苏之路漫漫。棉花直补接替棉花收储是恢复产业原生态贸易环境、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贸易公平竞争的必由之路。改革已成共识,棉花调控即将迎来拐点时代。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