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储“收多抛少” 难以为继

   2023-08-21 2850
核心提示:  导语:棉花收储政策有其实施的局限性,并不适合于任何时期。棉花直补接替棉花收储是恢复产业原生态贸易环境、走市场经济道路

 

   导语: 棉花收储政策有其实施的局限性,并不适合于任何时期。棉花直补接替棉花收储是恢复产业原生态贸易环境、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贸易公平竞争的必由之路。改革已成共识,棉花调控即将迎来拐点时代。

  

棉花收储“收多抛少” 难以为继(图1)

  自2011年棉花收储以来,内外棉价差呈现不断走高之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处于双轨制运行。按标准级皮棉价格测算,内外棉价差曾一度接近5000元/吨,当前仍徘徊在3400元/吨左右。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降低了中国纺织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对中国纺织企业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国实行棉花收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保障市场供应。但当收储政策进行到第三个年头的时候已经是举步维艰,四面楚歌。改革在所难免,形成更具生命力且兼顾产业链各方公平的棉花调控机制已成业界共识。棉花直补接棒棉花收储,乃形势所逼,大势所然。

  棉花收储逆周期调控,应为一时之策而非长久之计

  2008年雷曼倒台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棉价一路狂跌,中国政府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多次进行棉花收储逆周期托市,即减少棉花短期供应,促使产需新平衡,以此减缓棉价下跌。与此同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掀起的全球性救市计划使得棉纺织行业起死回生,加之连续两年的棉花减产,最终促成了2010/2011年度的棉花大牛市,在此期间,中国政府低吸高抛,调控棉价收放自如。2011年的棉花收储同2008年相比,虽然都与外贸环境的突然恶化有关,但依然存有较大的不同。2011年的棉价暴跌含有政府主动调控的因子,这就决定了时下纺织产业很难得到政府刺激政策的支持。长期的纺织产业萎靡不振无法令棉价走高,而为了保护棉农利益,中国政府只能“被绑架”持续进行收储,本来只是一时救急之策,现在反而成了调控产业的长久之计,后果不言而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