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吃5次兰州拉面
经过两年的发展,他创办的渡口公司已拥有员工300余人,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网游企业,不仅在杭州、上海等地设立总部和分部,而且在全国11个城市建立了办事处。今年,当国际知名的风险基金对渡口公司进行战略性风险投资时,公司的估值达到了近10亿元。年底第二部网络游戏也即将面世。与此同时,一栋高达30多层的属于自己的网游大厦也即将在钱江南岸的江南大道上破土动工。
但这并没有让他满足,他仍在思考很多问题。
陈天桥的成功让人们习惯把盛大当做游戏行业的标杆。但金津还是很困惑:“毕竟盛大也只有7年的历史,我们是走他的老路,还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摸索?”
“优越的环境容易把人养坏。过去我们刚创业时,每顿饭吃泡面,一天的运营成本花费才100元。”创业之初,为了公司的发展他常常贴钱请客。需要出差时,为了省20元的班车票,他也会算上一下。
如今他吃饭还是很随意。“像我们一般早饭不吃,一周就是14顿饭,但我会吃5次兰州拉面。方便,省时,我们这个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时间就是金钱。很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天化为灰烬。”
要上市,做全球最大的网游
金津的学业并不打算继续了,但对大学生创业,他有很多体会。他说,男女搭配,练兵不累,倒不是说要有女的一起创业;创业的时候,团队内,人员的性格很重要,外向的和内向的搭配。除了要吃苦耐劳外,还要会抵抗诱惑,要会享受寂寞,根据自己的性格、脾气、特长来进行行业定位。
说到未来,金津说,上市是肯定的,但高科技行业变数太多,关键还是先要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始终很低调,一般手机上没有的号码他都不接,也很少在一些公共场合露面。“在浙江我们是最大的网游,但在全国只能排第三梯队,明年希望进入第二梯队,然后快速进入第一梯队。梦想是成为全国、全世界最大的网游公司。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2004年,吴立杰,大四就拥有300万身价,开了两家公司,如今已拥有千万身价;
2005年,周毅,作为志愿者在四川山区帮村民致富,人民日报曾刊登《播撒致富的种子》,感动中国;
如今,金津已创造出近10亿财富。
这些“学生富豪”,到底靠什么取得了成功?恰逢他们的母校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校友
学校为学生创业开绿灯
我们从理工大学校庆办得到了这样几个个案。
被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创业先锋,大学期间就创富数百万的吴立杰(2004年5月早报首发报道),2004年毕业于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带着42元钱上大学、最终创立杭州下沙网,创利润百万的尚贞涛则是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
2006年3月2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播撒致富的种子》,报道了理工大学生周毅(2005年4月,早报首发报道),引起了关注,感动了亿万人。周毅是理工大学2003届的毕业生。毕业时,他报名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四川沐川最穷的同心乡,周毅带领村民修路建桥,并倾尽自己心力和家产,用自己在理工大学就学时学到的各方面知识,整合当地资源,建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养猪场,并筹建沼气池和小型酒厂,七八个品种的蘑菇、木耳、银耳和大棚蔬菜长势喜人。用亲身示范,引导村民致富,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播下科学致富的种子,并最终成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之一,感动了全中国。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创业与学习是一对矛盾。而吴立杰就处理得很好,他在大三开始创业,大四拥有两家公司。“根本没有纯粹的大学生活。一般的专业课都学好,然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创业上,在公司的沙发上睡了一年多。”吴立杰说,学校的老师知道他在外面创业,给他很多支持,即使最后因为缺课原因差点拿不到学位证书,但学校鉴于他的实际情况,还是给他开了绿灯。
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的时候,学校就尝试设立了20万元创业风险基金,让学生申请,学校给每个项目3000元到5000元的经费支持,成功了还钱,不成功就不还,毕业后又成功了就还,还可以加倍还,扩大基金。当时学校有一位大三的学生就是在这个基金的支持下走上了创业之路,创办了全球最大的乐器网站。
老师
老师创新创业受到学校重奖
学生成功创业,离不开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离不开优秀的团队。
2004年,省内外各家媒体,纷纷报道了理工大学(当时名为浙江工程学院)重奖科技人才的新闻。当时因“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而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李加林教授,回校后收到了来自校方的一张100万元的支票。创下了当时省内高校最高金额的奖励。
此举并非做做噱头,夺人眼球,而是学校为了鼓励科研创新,并根据学校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条例而最终作出的奖励。李加林教授在获得这一奖励后,也把资金全部投入了课题的后续研究和市场推广上了。
年初,教育部公布2006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名单,理工大学由陈文兴教授带队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团队荣膺此榜,这是我省省属高校第一次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之列。据了解,理工大学的这支创新团队平均年龄38岁,清一色省151人才工程,大多受到过学校的重奖。而这支团队有不少老师还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
李加林是创新团队骨干成员、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对象,而他的名片上既是学校教授又是公司董事长。他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人生规划”。他的现身说法成为很多学生努力的方向。
在理工大学,像李加林一样的老师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