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贫困高职生的“零成本”创业

   2023-02-10 互联网5770
核心提示:17名高职生,大多都是靠学校免去全额学费才得以走进大学课堂,但他们却在进校不足1年的时候开始了一次几乎零成本的创业――他们

17名高职生,大多都是靠学校免去全额学费才得以走进大学课堂,但他们却在进校不足1年的时候开始了一次几乎零成本的创业――他们亲手制作的“十七缘茶”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

  “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我们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17人中的第一个倡议者潘金良这样看待他们的这一次创业。

  17名大学生都是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茶学院的学生,是这所去年才首次招生的职业学院的第一批学生。茶学院是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与贵州省一家龙头茶企业合作开办的。

  学院的39名学生,包括潘金良在内,大部分都来自贵州的贫困山区,甚至有些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不超过300元。第一个学期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课余时间,潘金良一度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拿着学校发给每个学生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兴奋不已,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不久之后,潘金良开始反思:“现在是可以舒舒服服地玩3年,什么都不用管,但是3年以后,我们就要走进人才市场,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

  离学校不远处就是茶山。只要有空,潘金良就会去找茶场的吴场长聊天。清明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回家了,潘金良又来到茶园边上,他想起学过的《茶树栽培学》上有很多知识点,比如说不同的光对茶树有不同的影响,不知道在实践中是怎么样的?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从吴场长这里包下一片茶园,我们自己来管理和营销,这样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有了这个想法后,潘金良并没有马上告诉同学,而是先找吴场长商量。吴场长也很爽快,答应划出4亩左右的茶园给学生们管理,不收取管理费,只在他们有了收益后提成。

  这个经营了10多年茶园的中年汉子如今也成了学生们在校园外的老师,用自己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给学生们一些技术指导。他说:“不管做生意还是别的,要有一定的责任心。作为普通农户,没有能力打造品牌。我常跟他们说,别看你们现在一文不值,也有可能将来会出现茶叶界的泰斗,即便没有达到预期,也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会学到很多东西。”

  二

  和吴场长谈妥后,潘金良召集同学们商量此事。他并不想单打独斗:“一是茶园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另外,我觉得大家一起做,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一开始,很多同学并不接受,觉得收益不大,还有同学担心:“茶园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管理得很好,要日积月累才能发展成优质茶园,可是我们在校时间也就两三年,到时候岂不是留给别人了?”

  当潘金良说可能需要每个人分期投入几百元时,更是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对。几百元对很多城市的孩子来说,也许只是去下次馆子或唱一次卡拉OK,但对这所学校里很多生活费都成问题的同学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