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小额贷款公司行业2011年的年终奖也表现不菲。一位去年5月才入职的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员告诉记者,他2011年的年终奖拿了五六万,算赶上了行业的“好光景”。
据记者了解,受益于去年资金价格畸高和资金供求失衡,去年小额贷款公司大多利润丰厚,一般净利润多在15%至20%之间,净利润超20%也不鲜见。
除上述非银金融机构行业高速增长外,由于其员工人数较少,人均利润也较高,这也成为上述机构年终奖较高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分析,与银行规模大、人均利润较低相比,以信托、小贷公司为代表的非银金融机构尽管规模小,但是人均利润高。此外,信托和小贷公司灵活的薪酬制度,也成为其员工年终奖翻番的重要条件。
不过也有人对信托、小贷等非银行业的“好时光”持不同意见。
一位对房地产业务熟悉的金融人士表示,信托业去年的辉煌是建立在银行房地产直接贷款紧缩之上,而“一旦今年该行业调控政策不变,随着房地产信托产品的陆续到期,到时候你就会发现,信托公司是不是光屁股了?!”
与信托行业利润多受益于房地产信托相似,在银行信贷紧缩的情势下,多数小贷公司借机发力房地产业务,该业务比重甚至达到80%以上水平,其过于倚重单一且屡受政府调控的房地产行业,小贷公司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银行超额利润或难持续
尽管2011年金融业的年终奖多寡不均,但银行业再度令人艳羡的年终奖,仍成为业内争议的话题,争议的焦点则是,在实体经济利润大多缩减的情势下,银行业的超额利润能否持续?
“企业经营压力那么大,而中国银行[2.99-0.33%股吧研报]业却一枝独秀,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以至于有时候连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了。”去年12月,民生银行[6.450.31%股吧研报]行长洪崎在一次公开场合坦言银行利润的丰厚。而一个月后,相继披露的银行业绩快报,则验证了洪岐所称的“高利润”。
1月29日晚,深发展发布2011年度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1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9.94-106.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70%。
而此前公布的兴业银行[14.150.93%股吧研报]和浦发银行[9.270.32%股吧研报]业绩同样备受瞩目。兴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255.1亿元,同比增长37.74%;浦发银行实现归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72.36亿,同比增长42.02%。截至目前已公布的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均超市场预期
与银行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不少制造企业的利润出现明显下滑,在民营企业利润如“刀片薄”,特别是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未来,银行业远高于全行业的利润能否持续?
“现有银行同质化程度很高,靠行政垄断赚钱,不能也不应持续鼎盛。”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付立春认为,去年银行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存贷款利息差收入增长带动的,但就本质而言,是由中国银行业的行政性垄断造成的。
而近日交行发布的一则研究报告也预计,2012年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可能下降至20%,而2011年为30%。此外,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等领域的潜在风险,也是悬在银行高利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何应付未来银行的“利润回落”?如何未雨绸缪渐行渐近的利率市场化?加快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比重,从而减少息差收窄带来的利润影响,则成为众多商业银行应对未来挑战的一致选择,其中以招商银行[12.790.47%股吧研报]“二次转型”更为引人注目。
2009招商银行启动“二次转型”,将业务重心转向零售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基础上,旨在“用最小的资本消耗,实现盈利最大化”,截至去年6月30日,招商银行境内中小企业贷款总额达4338亿元,占贷款总额51.19%。
相比银行高利润的“高处不胜寒”,长期“靠天吃饭”的券商行业也不甘在熊市沉沦,正积极寻找对抗熊市的“御冬术”。
在近期A股成交量持续低迷的市场境况下,券商行业正在积极发展融资融券、股指期货、IB业务、直投等创新性业务,从而努力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处境。以国元证券[8.860.00%股吧研报]为例,其2010年直投业务实现营收761.04万元,同比增252.93%;净利润302.41万元,同比增757.00%。
不过,主营业务转型非一日之功,在熊市境况下,记者了解到,近期不少券商已提高一线经纪人员的基本工资,提高固定收入比重,以留住业务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