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所有创业者都具有理想化、执着、敏锐、精力旺盛等特质,那么,乔婉珊还有点“与众不同”“作为女性,我更富有同情心!”
毕业“牵”头牛
2006年1月,乔婉珊和来自香港的苏芷君带着“如何用更持久的方式挑战贫困”的课题,第一次踏上了中国大西北的土地。两人在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攻读硕士时相识,她们志趣相投,希望运用自己的商业经验,结合有关社会发展和公营部门方面的知识,为社会扶贫发展出力。
到达青海、西藏时,两人看到了一种逼近生存底线的贫困境况。这促使她们最终锁定从云南和青藏高原一带入手完成课题。而当看到当地人家赖以生存的牦牛时,两人眼前一亮,或许可以通过它来撬动经济和社会效益。
尽管以往对牦牛一无所知,但此刻的乔婉珊更像一个牦牛专家。
“牦牛号称‘高原之宝’,全中国有1300万头牦牛,占世界总头数的85%以上,其中90%以上都生长在青藏高原上,3000多年以来一直都被当地牧民视为生存依赖。”她说,牦牛每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kg,幼龄牛为1.30-1.35kg,粗毛和绒毛各占一半,尤其是牦牛绒比普通羊毛更保暖柔软,是继羊绒之后的又一种高档纺织原料。“牦牛绒很细,直径小于20微米,长度为3.4-4.5厘米,有不规则弯曲,鳞片呈环状紧密抱合,手感滑糯。”当顾客摩挲shokay的牦牛绒产品时大多时候会被“欺骗”,这种羊绒好特别!其实,它们是牦牛绒。
牦牛绒材质的稀缺性,以及看着当地牧民抱着“金砖”却生活困苦,乔婉珊和苏芷君当即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要将牦牛绒发展成一门生意。
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两人四处找寻专家帮忙鉴定牦牛绒的品质,造访大大小小的厂家,分析如何将不同品质的牦牛绒应用到编制、漂染等过程中去后的效果,甚至研究牦牛与草原保育工作的关系等等课题。终于,在2006年的秋冬时分,用从哈佛拿到的1.5万美元奖学金,Shokay(取自藏语“牦牛绒”的发音)这个以牦牛绒为核心的品牌正式诞生了。
梳理上游渠道
上哪儿去买牦牛绒?
这是乔婉珊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先在青海各个县区转悠,这些村落分散广泛、交通十分不便,我们就挨家挨户敲门问,‘您这儿卖牦牛绒吗?’”后来,在当地的扶贫组织的帮助下,她找到黑马河乡作为试点。
2007年3月前,黑马河乡几乎与外界市场隔绝,牦牛绒市场完全不成形,虽然每家每户都有20-30头牦牛,却只靠捡草药、蘑菇赚取微薄收入。乔婉珊向牧民们详细介绍了Shokay想向他们收购牦牛绒的想法,并教授其如何分辨和梳理出牦牛身上最细软的绒毛,而不是未经梳理、品质粗糙、在传统市场中贱卖的牦牛毛。
吸引牧民“供货”的无疑是价格。每头牦牛每年只能被梳理出100克左右的绒,Shokay给出的收购价是95元人民币/公斤,远远高出了普通中间商平均5元人民币/公斤的价格。
此外,Shokay计划每收一公斤牦牛绒,就拿出5元拨入牧民的社区发展基金,用来改善牧民的生活水平。比如,推行向Shokay借贷牦牛,协助暂时没有牦牛的底层牧民一起参与。
到2009年底,Shokay已经有合作农户2600户,形成一条稳定的原料共赢渠道。现在,Shokay有自己的藏族同事,专门在青海和周边地区推行社区项目收购牦牛绒。
解决了原材料问题,设计和开发适用产品摆上正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