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人们经常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职业、副业、嗜好,有规律地训练自己。至于为生命本身去接受训练,则往往不被重视。
◎‘自有一双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样平。’
◎内心的转化虽不易完成,但绝对值得一试。
◎悲心与利他的心态,就是当你面临必须在自己与他人的福祉之间作一抉择时,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种感觉。
◎信仰应成为行为上的努力而显现出来。
◎一般人心中主要是将他人分为三类:友、敌、非友非敌。对此三类,我们所持的态度是:贪、嗔、漠不关心。一有此三种态度,利他之心就无从生起。因此,消除贪、嗔与冷漠,实属重要。
◎把他人的痛苦引为自身的痛苦,是献身他人的极致。
◎唯有爱心才能对治嗔恚;唯有慧剑才能斩断无明;唯有慈爱才能克服仇恨,愿一切众生永远安乐。
◎善良的生活必须有善良的动机,我们必须分担他人的痛苦。
◎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质。
◎修行的目的在开显人的智慧与慈悲。
◎除非我们能不舍昼夜地培养—对每个我们遇见的人都能产生爱心,不然我们会错过了生命中最能有我们喜悦的部份。
◎人类社会的目标,必须是以悲心谋求人类的改善。发挥爱心、尊重他人和分担他人的痛苦。
◎开始修行时,应以克制自己用基础,再来即应以积极助人为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