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受访者坚信年内“涨薪”
相信收入“翻番”者仅占两成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收入分配改革已处在攻坚阶段,有待破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更是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您的钞票会更“给力”吗?
围绕这一问题,去年底,《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对东中西部的公众进行调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分布,调查置信度水平在95%以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虽然只有27.6%的国人相信“收入倍增计划”会使自己的收入翻番,但和郭菲一样,相信自己在2013年收入会增加的人却达到了55.5%的比重。
不过,中国的一个特点是“收入并不完全体现消费”,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是消费者行为与趋势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发现,很多人收入很高,却并不怎么消费,这在五十岁以上的富裕阶层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消费者自己报告的收入也并不代表实际收入。”肖明超进一步解释称,中国人报告的收入往往只是工资收入,而并没有加上其他渠道所得,“中国消费者有不露富的文化。”
“不露富”的中国人大多崇尚“尽量节俭”的消费观,仅有21%的人主张“尽量消费”;33.6%的人购买单件价格为1000元以上的商品时就需要提前准备或和家里人商量;58.5%的人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打折或促销信息非常关注。
除了民众消费观念状况以外,民众对消费满意度、中国消费环境状况、中国消费政策和中国消费结构,也是衡量“中国消费小康指数”的主要方面,《小康》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为80.9分,比上年度的79.8分增加1.1分。其中,上述五方面指数分别为72.5、80.2、75.1、91.4和80.1分,分别比上年增加1.2、1.1、1.4、0.1和2.1分。
月收入十大去向
日常饮食、基本生活用品花费最多
刚退休不久的陈文最近突然感到“钱不够花”了,倒也并不是真的“入不敷出”,而是“钱包瘪得很快”。“拿50块钱去菜市场,只要一破开,这钱不一会儿就花得差不多了,元旦前苦瓜还是四五元钱一斤,现在变成了九元一斤,家常菜西红柿也要四元一斤,一两元一斤的菜基本上没有。”
和陈文一样在这个“气温猛降”的冬季感受到“菜价猛涨”势头的中国人并不在少数,微博上,“菜价猛涨”成为了迅速聚集人气的“微话题”,截至1月10日,已达到1613085条的讨论规模。而“涨价”还不只是人们的感受而已,最能说明问题的农业部农产品[5.86 0.17% 资金 研报]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周,28种蔬菜中有27种价格上涨,周均价每公斤为4.17元,环比涨4.5%,为连续第十周上涨,累计涨幅55.0%。
除蔬菜、肉品外,牛奶、食用油、方便面等食品也在超市中纷纷“领涨”其他生活用品。陈文打开智能手机上的“账本”软件一看,从去年5月到现在,自己俨然成了一个“吃货”日常饮食,竟成为了她每月的最大开销,而以前,她的最大开销或者是基本生活用品,或者是服装服饰,还有时候是通讯费,根本轮不上“吃”成为主宰消费的主角。
如果真的用“吃货”来定义将月收入主要用于日常饮食的那些人,中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胃口”的民族了,因为这样的人足足占到了六成,在这些人的推动下,日常饮食也顺理成章地排在了“中国人月收入十大用途”榜单的首位,而购买基本生活用品、服装服饰、子女的养育教育、储蓄、住房、社交应酬、通讯、交通、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则通通拼不过“吃”,只能分列第二至十位。
在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中,日常饮食和购买基本生活用品也都是他们的最大开销,不同的是,18至25岁群体用于购买服装服饰的花费较多;26至35岁群体用于住房的消费较多;36至45岁群体用于子女养育教育和社交应酬的花费较多;46至55岁群体用于子女养育教育和储蓄的花费较多;而55岁以上群体则是用于本人或家人医疗的花费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年度的“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中,日常饮食和服装服饰均未能进入到“中国人月收入十大用途”榜单的前五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