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小刚(资料图)
著名导演冯小刚[微博]日前陷入一场批评“吊丝”的舆论漩涡。对此,语言学家郝铭鉴评价称,这个词确实不得体。他认为,当下大量的流行词语“粗鄙化”,“向下滑”的倾向非常突出,这跟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有关。
“吊丝”不得体 不赞成滥用
著名语言学家、《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已经知道冯小刚批评“吊丝”这件事,也认为这个词不得体。“我是不赞成这个词(吊丝)滥用的”。这个词是由李毅贴吧的粉丝而来的,即便如此,从传统来讲,凡是提到生殖器,只有很粗俗的人才会直接讲出来。稍微有点修养的,都尽可能不提。书面则会有些代用的字词,不会直接用。
对“吊丝”这种有些遮掩的做法,郝铭鉴并不认同。“换汤不换药嘛”。他介绍说,上海语文学会曾开会讨论过2012年的流行语。与会者认为,当下大量的流行词语“粗鄙化”,“向下滑”的倾向非常突出。专家们在会上谈到这个词,都用“某丝”代替。
去年年末,郝铭鉴所在的《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作为当年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吊丝”并不在列。他解释说,之所以没有选,主要是认为,从社会文明建设方面,不宜提倡这个词。流行语的评选要有一个导向,要将社会语言向健康的方向引导。
“这些词语的大量运用,很可能使得某些人心理上不再有羞耻感、道德感,好像什么话都能说。一个人如果在语言上越来越粗鄙,他的行为也很难文明。”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