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经理人网投稿文章。(作者:刘再春)
一、初步识才看什么
职业经理人只有识别人才之类型和层次,个性和特长,才可能用好人才。初步识别人才,我认为需要关注7个方面内容。
1. 知识:
人才的知识结构很重要,这是创新的基础。知识经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了,“专业不对口”是当今**的普遍现象,如何解决知识本领恐慌的问题?我发现,优秀的人才学习和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常常非常强,这是其竞争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职业经理人识才选才时,就要根据这个时代新的特点,选那些自学能力特别强的,有创造力,有培养前途的人才。
2. 经验
不是看他“干了多长时间”,而是看他“在什么背景的机构、企事业单位干过、具体干过什么、怎么干的”。经验背景能说明人才的成长经历和职业习惯。招聘人才时,关注人才经验值非常重要。因为真正的人才都是从挫折甚至败仗中磨练出来的,摔打出来的。
3. 技能
所谓技能是人才从事行业工作所具有的实际技能。考察人才的技能最有效的方式不是“问”而是“做”。识别和选用一些专才和高技能人才,职业经理人更要看重技能。如品酒师的味觉,播音员普通话的音准,编程人员编故事和做游戏的本领等。
4. 关键能力
职业经理人要识别出合适的人才,选出优秀人才,要看关键能力。
当然,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才关键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领军人才侧重创新能力和实现战略的能力。又例如销售经理的关键能力可能包括团队管理能力、客户分析能力、说服能力、人际理解能力、指导能力;而表达能力就不能称之为销售经理岗位的关键能力。特别优秀的人才,还要看软实力,具体指人才的道德力、人格魅力、人际吸引力等。
5. 兴趣与职业价值观
人才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分为六类:
科学型:喜欢学习,接受新鲜事物,工作中注意培养自己、锻炼自己、追求进步,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知识。适宜技术与事务性工作如:研发、会计、出纳等。
实用型:看中工作中的经济利益,办事讲究实际,注重结果而不强调过程,比较注重工作报酬。适宜销售、市场推广等。
**型:能关心他人,同事与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信任,善解人意。适宜客户服务、售货员、前台等服务性工作。
*型:愿意做人的工作,对组织管理他人有很大的兴趣,通过管理他人,表现自己的成就与能力,喜欢支配别人,对他人意见常常听不进去。适宜管理性岗位,经理、督导等。
信仰型:追求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将理想与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适宜艺术性或文化宣传工作。
审美型:喜欢艺术欣赏与创作,具有创新意识,工作中常表现出别出心裁。适宜设计、营销、市场等创新性工作。
以往职业经理人对人才的价值偏好关注不够,现在必须关注人才的职业价值观了,否则识才有差距,服务跟不上,人才留不住。
6. 个性
“千人千面孔”,要知道人才的个性,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什么性格的人来做最合适。了解人才的性格类型十分重要。人才的性格千差万别,但有基本类型和样态可资借鉴和识别。了解人才的性格,就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场合用,什么岗位用。
7. 动机
动机是激励的起因和动力,也是识别人才的窗口。了解人才的动机,才能识别和选准人才。如人才的层次越高,一般成就动机越强;处理**关系厉害的人才一般亲和动机强;领导型人才一般权利动机强;从事金融和投资的人才一般风险动机强,这是职业经理人识别和选准具体岗位人才的一个依据。
因此,职业经理人要学会初步从专业技能和潜质中去发现人才,从经验背景中去挖出人才,从个性特征中去识别人才,从成果和创新中去鉴出人才,从价值偏好、动机强弱变化中去感知人才。
二、全面、深入识别人才
第一、全面看待人才长短。人才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条件不同,个人偏好不同,一个人往往是这头长那头短,那头长这头短,全能的人才根本不存在。看人才要看主流和本质。一个人七分或八分是优点,优点又很突出,那就是好的。相反,如果这个人七分是缺点,那就基本不行。必须把握好优缺点的分量。如稍一偏,优秀的人才就可能被看作毛病很多的人物。识才必须抓主流,看主要面是缺点还是优点,要估计得恰如其分。
第二、独到眼光看人才,最忌老框框。一般来说,优点就是优点,缺点就是缺点。但具体条件不同,优点、缺点是辨证转化的。如果不注意保护优点,一味死抠缺点,缺点是没有了,但优点也就没有了。所以要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过程中补其短处;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挥优点过程中克服缺点,而不是首先抠缺点把人制住。有些职业经理人常以个人好恶作为标准,把人才的特点、个性当成了缺点。如这个人活跃一点,就说他咋咋呼呼;这个人稳当一点,就说他暮气沉沉。为什么“万金油”式的人多,而个性人才太少?为什么继承性的人才多,而创新性的人才少?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看人才,管得又严又死,把人搞得圆头圆脑、没棱没角,使特点不能发挥,优势不能扬长,使得创新得不到鼓励、支持,从而埋没了人才。
因此,职业经理人识才关键:只看最亮点
正如管理专家杜拉克所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绝不会首先看他的缺点,至关紧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和医生检查身体全然不同,因为医生的目的是做出诊断,对症下药,找出病因来。但职业经理人识才只看最亮点。
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连自身的床坏了都不能修,足见他锛凿锯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人应当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
《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突出--偷鸡摸狗成性。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长处就被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这些军事行动成功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对人才,首先要看到他的亮点和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第三、识才贵容个性和短处。对许多人才来说,他们区别于庸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他们个性与才情并存,优点与缺点同在。接受不了他们的个性,就难以发挥他们的才能;容忍不了他们的缺点,就无法欣赏他们的优点。实际上,一定的实践条件造就一定的人才,有些真正可贵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你看不惯的东西,个性的东西,不注意保护容易丢失掉。分析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看出,有鲜明个性的人占了相当比重。因此,如果对优秀的人才,如果不能宽容他们的个性和所犯的小错,识别人才时就可能因为你的偏差而遗弃、埋没一个人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人才过于苛求,就会觉得无才可用。
第四、将正确的思维法用于鉴别人才,在识别和使用的交替过程中加深对人才的认识。
1、反向思维法(逆向思维)就是“反弹琵琶”,倒过来想一想,看一看,从相反的方向和角度进行考虑和处置。这一思维最大特点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和识别人才。如敢“班门弄斧”者可能是人才,“高徒出高师”等都是逆向思维的运用。
2、多向思维法,就是多方位思维、发散思维。
3、侧向思维法。指在正向思维、单向思维受阻时而变换一下角度,从侧面来达到目的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4、组合思维法。大意是把某些已经知道的、熟悉的东西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未知的、富有新意的事物。
5、模糊思维方法。 在领导活动中也存在许多模糊事物、模糊关系、模糊概念,这就需要模糊思维的方法。
6、系统思维法。就是要把处理的事物看做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唐太宗之所以能“善任”,就是他非常知人。懂得在识别和使用的交替过程中加深对人才的认识。他对当时的几位重臣评价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机敏果断,但用兵非其所长;高士廉通今博古,雅有节操,但不能直言劝谏,于是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吏部尚书,高士廉被任命为侍中,使他们各尽所能。
三、识才也要反观自己
职业经理人识才,要通晓人才的人品、能力、水平。但仅停留在此还不够。识别人才与反观自己应该是统一。不会反观自己,也不可能真正识别和用好人才。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蒋介石。实事求是地说,蒋介石也是一个知人的高手。他所任用的将领,多半是能征善战之辈。
不幸的是,蒋介石虽能知人,但不能知己。他不会打仗,偏要指挥打仗,有时竟连一个营、一个连的具体方位都要亲自确定,弄得手下将领无所适从,结果屡战屡败。
蒋介石之所以挫败,一方面是其失道,代表的是极少数人的私利,背离了**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其不知己,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如此,蒋介石岂有不败之理?
然而,职业经理人要做到知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甚至是件极为痛苦的事情。可谓知人易,知己难矣。
曾国藩做到知己,就经历了十分痛苦的磨难。在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争中,踌躇满志的曾国藩一败于长沙靖港,二败于江西湖口,三败于黄山脚下祁门,几近丢掉性命。农民起义军的大刀、长矛,终于让曾国藩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并不是一个战役型的指挥员。
自从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曾国藩就抱定了一个宗旨,再也不去具体指挥战役,而是放手让部将去大胆进攻。
事实也的确如此。几场败战下来,曾国藩就停止了对具体战役的指挥。在空前激烈的安庆争夺战期间,他坚决不入前线。他说:历年以来,凡围攻要紧之处,余亲身到场,每至挫失,屡试屡验。此次余决不至安庆,盖职是故。就连湘军围攻天京,曾国落也坚持不赴前敌,直至湘军打下天京,才急忙前往布置善后。
由于曾国藩有自知之明,结果曾家军一克九江,二克安庆,三克金陵,最终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军镇压了下去,从而使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对此,学者评价说,曾国藩自将则败,用将则胜。这是一句确评。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既要能知人,亦要能知己。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真正识别和用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