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职业经理人网投稿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者:丁佰胜 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深入,影响面也越来越大,企业家越来越茫然,前期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李从东院长沟通时,探讨目前的企业的现状时,李院长由衷的感叹,目前的企业家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是一种不健康的浮躁心态。阅读郎咸平教授文章,看到《中国企业存在的病态心理》这篇文章,也是说到中国企业家的浮躁和投机取巧的心态。郎教授和李院长都谈到了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那我们下一步何去何从?这里谈谈我自己的浅短看法。
1、中国企业存在病态心理的根源
首先我来分析中国企业家这种心态的根源,郎教授分析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化造成的投机和浮躁,我个人认为同现在的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一,现在的专家、顾问、教授等都出来讲课、写文章、上电视,都在指点迷津、都在大师布道。发现没有?有这么一个规律,出来讲课的没有几个是真正的企业家,大家出来讲课的主要目的是赚钱,而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或者说是真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他们的方案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假象、道听途说的推测基础上,或者说说过去的经验和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案,由于他们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不足造成方案假大空,无法落地,这样一来环境就自然形成了;其二,企业家本身,自己企业内部的基本功不扎实,本身就处于不健康的过程,出现经济危机啦,病急乱投医,见谁都是爹,这样一来造成整个**的大环境不健康,这种不健康的大环境下造成企业的心态发生了扭曲。
2、企业为何经不起经济危机的考验
政府应该做点啥?这是经济危机期间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家出台的政策大多是扩大投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等等,广东省政府提高创新工作,采取“腾龙换鸟”、“筑巢迎凤”的策略,这些我都不反对,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危机中倒下去的企业,或者说半关闭的企业,难道真的是经济危机造成的吗?我想,不完全是,因为第一批倒下去的企业本身就有病,好比一个人长期不锻炼,身体非常虚弱,来了一阵秋风就感冒了,你难道可以责怪秋风来的不是时候吗?我想大家都应该说不可以,那是自己本身身体长期积攒的病因。在目前的形势下个人认为政府最应该做的是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提高自己造血的功能,政府帮助融资只是暂时增加了血液,迟早仍要到枯萎的那一天,所以说输血不如造血,造血就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需要的是真功夫,不是靠研究战略、讨论资本运作、宣传企业文化等就能做出来的,需要我们返璞归真,回到做企业的原点处。
3、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化“危”为“机”
强调返璞归真,我们“真”的原点在哪里?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市场经济的变化,市场经济迫使我们想办法应对多品种、小批量,大部分企业因为管理不善,把自己的仓库建立的很庞大,成品仓库、半成品仓库、五金仓库等都是满满的,这些都是管理失误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无单着急,发不了工资;有订单更着急,因为接单无法交货,更容易损失企业的信誉,这是其一;其二是核心竞争力的转移,过去计划经济靠政府,市场经济初期靠销售,现在已经是地球村了,信息共享的今天,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在这种大的、透明的制造体系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那就是质量、成本、交货期、库存及改善,如果这五点你有优势,你就有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这五个方面的水平呢?
3.1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
质量就是生命,这是企业挂在墙上的标语,质量其实就是品牌,有精力到处炒作,不如安心、实在的搞好企业的内部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要求,简单的说,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正确,因为第一次把事情做正确成本是最低的。成本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竞争是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如果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有优势,你何愁没有竞争力呢?交货期是涉及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能让客户在质量、成本和交货期方面都占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是最有竞争力的。
3.2持续改善,降低库存
返璞归真的原点找到以后,会发现虽然有竞争力,但市场变化太快,企业要不断的提升,而保持企业有着持续竞争力的办法就是持续的改善,同时关注库存的降低,因为站在精益生产的角度,库存是万恶之源,降低库存、提高周转天数是企业比拼快速反应的一大要素,精益生产的推动是解决危机的有效办法。
3.3发挥员工的才智,让大家一起参与管理
谁能够真正保佑企业?客户,不可能,因为客户永远把性价比摆在第一位,如果你没有了竞争力,自然就被淘汰;有人说政府,政府只能是扶持与帮助,因为政府从来不会说“税收不需要交,借银行钱不用还的呀”;那我们到底要靠谁才可以解决问题呢?在这里我郑重的告诉所有企业家,你所依靠的就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因为只有员工全部发动起来,群策群力,无论是日本说法的全员改善,还是中国传统说法的合理化建议,只有大家的激情调动起来,这个企业才有希望,因为真正保佑企业的现场员工,所以说“现场有神灵”。
真诚的呼唤我们的各位专家、顾问能够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判断一个建议或意见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建议能否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如果不能就不是好建议。就像德鲁克老先生说的那样,验证管理有效性的标准是总体经济绩效的提升,而不是逻辑是否严密。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摒弃那些浮躁和投机,恢复到企业管理的本真,重新关注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不断的在库存降低和改善的基础上做文章,如果您真的那样做了,相信,经济危险情况下真的有可能把“危”转化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