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汉忠:要调整就业心态 正视就业压力

   2023-08-21 互联网2630
核心提示:  熊汉忠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呼吁:“大学生要调整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压力。”《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

 

  熊汉忠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呼吁:“大学生要调整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压力。”《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反响。据熊博士介绍,该调查报告于3月5日展开,短短两周内就收到2896份问卷。其调查结果为:


1.7成以上(73.95%)的被调查者,有实习或者兼职经历;


2.极少数被调查者(1.3%)“可以接受零月薪”,但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四类人群,“零月薪”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讨;


3.只有不到3成的大学生(27.5%)“愿意”去西部,而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的接近4成(39.2%);


4.相对去西部而言,郊区以及乡镇基层的被接受程度似乎稍好一点,表示“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4.2%、34.7%;


5.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4个维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导致就业压力的因素,依次以父母的地位不高、用人单位不公、学校名气不大、父母就业观不一致以及个人自信心不足等5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最大;


6.有实习或兼职经验的在校学生,更多地倾向于内在归因,他们认为个人自信心、能力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与能否顺利就业关系更大;


7.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生理(睡眠与食欲)、心理(担心、不乐观)以及行为(做事效率、生活规律)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中,“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


8.随着期望薪金的增加,个体所感受到的压力体验也就越大;


9.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大部分人会选择“找人倾诉”的积极社会支持方式以及“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积极自我调整方式进行应对;但也有接近一半的人会选择“自我压抑”以及“回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对此,熊博士向大学生提出建议:

 
一是调整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压力,恐惧就业的心理比恐惧的对象更可怕;二是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职业;三是降低就业期望,着眼长远发展;四是增加实践机会,提前“演习”就业、见习或兼职机会;五是养成积极习惯,应对就业压力;六是“怨外”不如“求内”,挖潜自身潜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