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粉有信心超越洋品牌

   2023-08-21 互联网2600
核心提示:“价格优势”渐逝 中国奶应追求“价值优势” 对于新闻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他在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

   “价格优势”渐逝

    中国奶应追求“价值优势”

    对于新闻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他在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是当时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时年32岁);2004年底受命于企业危难之际,之后用9个月的时间力挽狂澜,令伊利各项经营指标就全面超越了2004全年的水平,更是被业界称赞。但潘刚面对媒体时则稳重老练,鲜有豪言壮语,这种锋芒内敛,谨慎低调的作风,使他有别于一般的“明星”。但一旦问题涉及到行业、专业知识,科班出身的他也不会惜言。

    新出台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大幅提高了乳制品行业的门槛,有业内人士认为可能在近期掀起乳业兼并的新浪潮,还有人认为这是在引导乳品行业走汽车之路,即走向寡头垄断。

    对此,潘刚另有一番见解:“从去年政策酝酿出台以来,并没有大的兼并发生。”他认为,短期内乳品行业大的重组兼并不会发生,目前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因为对于龙头企业来说,重组早已落实完成,如伊利在2007年已经完成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发改委在政策出台之前广泛征求了各大厂家的意愿,经过了很多次调研制定出当前的政策,不会引起业内的恐慌。

    但是潘刚也坦言,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乳业也面临很多挑战。在2007年下半年由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新西兰、澳大利亚干旱减产,限制了乳品出口尤其是奶粉的出口,国内需要奶粉的一些企业得不到供应,激烈造成整个行业展开价格战,同时饲料涨价,造成农民养牛不挣钱,出现抢奶的现象;而今年受美国次贷、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成本优势著称的“”正在失去价格优势,使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这一方面严重加剧了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将一个命题摆在了企业面前:如何尽快推动中国制造从“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型。

    潘刚认为,召开在即的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跟消费者沟通的平台。“我希望能借这次奥运东风将伊利的健康形象植入消费者心里,通过参与奥运,实现价值提升的目标,在经济价值之外投入公益与社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奥运、支持中国。”

    根据伊利2007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主营收入192.08亿元,同比增长17.56%;而蒙牛的年报显示,其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213.181亿元,同比增长31.2%。一位乳品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蒙牛的成长性是“中国乳品第一集团中最好的”。

    面对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蒙牛在发展速度上的“咄咄逼人”,在伊利的企业战略中,有没有借着奥运东风重归乳业第一的时间表?

    面对记者的问题,潘刚说:“我想‘第一’不应该只有一个指标,不应只是销售收入上的第一,只是数据上的第一,我们更希望均衡、持续的发展。中国乳业的发展已经摒弃了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伊利这几年做得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率先实现了液态奶向固体乳制品的产品战略转变。”

    “我们可以多条腿走路”

    众所周知,伊利靠液态奶起家,但是目前面对液态奶市场已基本饱和的态势,如何走出行业发展瓶颈,这一直是潘刚上任四年来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