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古县弋阳

怀柔郎

江西文化古县弋阳

弋阳,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小城,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上饶市的西大门,县域面积1592.5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场、街道),总人口41.5万人。整个城市依山傍水,宁静而秀美。

弋阳自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桥横一字水沟斜,凫石点缀北岸霞,东汉孙权立伟业,余汗葛阳建县衙”,古人的这首诗生动地道出了弋阳县名字的来历和1800多年的建县沿革。

厚重的历史造就了弋阳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国高腔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秀美娇甜”的弋阳腔位居中国四大声腔之首,对京剧、川剧、湘剧等四十多个剧种的形成有巨大影响,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艳说长安佳子弟,薰衣高唱弋阳腔。”这古老的戏曲唱腔,使弋阳小城凭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韵味。

如果说戏曲是弋阳这座城市的灵魂,那么铮铮铁骨的弋阳儿女就是构筑它的风骨。弋阳古有南宋抗金宰相陈康伯,与文天祥齐名的谢叠山;现代有民族英雄方志敏,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中将吴克华等;解放后,走出过邵式平、方志纯等几任省长;近年来,又涌现出网络妈妈刘焕荣、抗洪英雄葛小威等一批杰出代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弋阳孕育了这一位位英才,而这些人的光芒又使弋阳在历史的舞台上灼灼生辉。

弋阳是一方英雄辈出、传统光荣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全县仅10万余人口,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9371名,“两条半枪闹革命”的佳话诞生在这里,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闽浙赣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汪东兴,广州军区原司令员吴克华中将的家乡。建国后,先后走出邵式平、方志纯、舒圣佑三任江西省省长,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精神已是全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方水土一方人,弋阳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或许正是这赏心悦目的“佳山水”陶冶了他们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激发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秀美的山水也使弋阳成为了一处迷人的旅游休闲胜地。

弋阳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龟峰,碧水丹山,石秀峰奇,是丹霞地貌精品,享有“江上龟峰天下稀”(明•李梦阳)、“盖峦嶂之奇,雁荡所无”( 明•徐霞客)、“大地文章集龟峰”(现代•邵式平)的赞誉;这里有全长416米,身宽68米,堪称世界第一大的天然山体卧佛;有全国单体洞窟最大的唐代佛教石窟寺庙——南岩寺;有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叠山书院;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方志敏纪念馆……整个弋阳,城在景中,景在城里,是一个“红”“绿”相映,“古”“今”交融,内涵丰富的旅游大花园。

弋阳更是一方区位优越、投资兴业的热土。是赣浙闽皖四省通衢,浙赣铁路、沪昆高铁两条铁路,320国道、353国道两条国道以及沪昆高速、上万高速两条高速穿境而过,沪昆高铁在弋阳设站,2小时车程内有南昌、景德镇、衢州、武夷山机场和上饶三清山机场,进一步打开了弋阳对外开放的“大门”;秉承重商、亲商、助商的理念,为广大企业家、创业者打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以及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是投资兴业者的一方热土。

弋阳有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根基厚重,以戏曲文化“弋阳腔”、红色文化“方志敏精神”、佛教文化“南岩石窟”、儒家文化“叠山书院”、山水旅游文化“龟峰”为代表的典型文化,形成了“红、古、绿”三色旅游文化资源。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弋阳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和条件,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近年来弋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弋阳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方志敏、弋阳腔、龟峰等品牌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弋阳县粿文化

弋阳县做粿的习俗,也是一种本地文化。

在弋阳县无论南乡北乡,情思密布,堪称绿色食品先锋的是清明粿,山肴野蔌,杂然前陈的是立夏粿,金杯玉盏,回味无穷的是灯盏粿,贵客临门,不可或缺的是麻滋粿,清香扑鼻,长盛不衰的是油榨粿。有弋阳腔传唱的地方,四季都不缺这些粿。

一到了立夏季节,弋阳城乡仿佛是吃粿节,一片吃粿声。用粿坯制成的直径约一公分左右的圆形,加料煮熟吃,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大锅,立夏这天几乎以粿当饭,不分餐数,饿了就盛上一碗吃这就是立夏粿(也称:饭麸粿),形似汤圆,用籼米磨碎后用热开水调和,再搓捏成一个个圆溜溜的粑粑即成,放入豆芽、香菇、山间小笋、目鱼或肉类、豌豆、姜末等佐料烹煮,软和爽口,别具风味。另一种叫灌浆粿制作是将粿坯制成拳头大小的碗状,故又称之为“碗粿”。“碗”内置放各种菜料,放人蒸笼蒸熟,熟后“碗”内浇上一层芝麻油,可谓清香扑鼻

神秘的古代“剑文化”

弋阳建县之初原名葛阳县,到隋代改名弋阳至今。一般认为葛阳县因葛溪河而得名。历史上葛溪河早有盛名。据《越绝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与干将曾应楚王之邀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有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因为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欧冶子是制作“龙泉”宝剑的祖师,干将是制作“莫邪”宝剑的祖师。他们二人一同来到葛溪,引葛溪之水淬剑,终于铸造出惊憾世人的利剑。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的名著《读史方舆论纪要》卷八十五中记载:“葛溪水经县(弋阳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溪旁有葛(元)冢,故名”。

《文苑英华》注解中也写到“莫邪”宝剑祖师干将在葛溪引水淬剑的故事。欧冶子、干将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楚王引欧冶子铸冶的宝剑大破晋郑王三军,一时名声大噪。欧冶子、干将铸剑因此在历史的刀光剑影中一直充满着非常神秘的色彩。吴越剑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厚内涵和浪漫色彩的文化现象,弋阳县也因为欧冶子、干将铸剑的历史而刻下了深深的剑文化痕迹。唐代诗人张祜有一首《题弋阳馆》的诗:“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葛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在唐史中,张祜是一位“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的狂士,“葛溪漫淬干将剑”是他对弋阳县剑文化的深刻印象。

在弋阳县南岩镇马鞍石村村南500米处的一个小山丘上有一处历史上的“藏剑洞”。洞口长8米,最窄处宽度超过1米,最宽处2.6米。石洞形制独特,雕琢美观,其规整的琵琶形状显然是人工精心设计的结果。站在洞口向里窥探,洞深悠悠,非常神秘。后人已无法考证其历史源头。这个“藏剑洞”在当地有很多传说。无论这些传说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但是它带给人们丰富的联想无疑是神秘的、浪漫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几个彪悍的山东人曾来到这个“藏剑洞”里盗取宝剑,事情的经过还有健在的当地老人可以作证。这是弋阳“剑文化”的一个实证,虽然破解其中奥秘依然困难重重。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怀柔郎
  • 趣闻 文石桑
  • 趣闻 德馨
  • 趣闻 聚祥酱
  • 趣闻 绍晖
  • 趣闻 梦桐
  • 趣闻 吃人肉嘛
  • 趣闻 暮成雪
  • 趣闻 明珠子
  • 趣闻 离魂曲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