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显通寺

最末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

五台山显通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中央,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显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第二年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安顿。同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这是五台山第一座寺庙。

显通寺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俗称“祖寺”。显通寺建于东汉时期,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同年,印度僧人来到五台山,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释迦牟尼给弟子讲经的灵鹫峰相似。于是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并取名大孚灵鹫寺。这座寺庙在历代都有修缮,并多次改名,清康熙时期改名为大显通寺,沿用至今。

进显通寺大门之前首先看到一座高大的钟楼,钟楼的下层是一个石门洞,是通往显通寺的要道。上层是木结构钟楼,脊顶四端有四个雕刻精巧的龙头。石洞门楣上刻有“震悟大千”四字。我想这可能是意为,在佛的感召下,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为之震悟觉醒。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铸于明朝的铜钟,是五台山寺庙中最大的钟。

显通寺最南端是观音殿,殿内供奉是文殊、观音、普贤三大菩萨。殿内两侧摆满经架,藏放经书又称藏经殿。三尊主像正中为观音菩萨,该殿也被称为观音殿。据说浙江普陀山上的“不去观音像”正是此处原物。后梁时期,日本僧人慧锷从这里得到观音像的,渡海回国,途径普陀山海面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停船后却风平浪静,船行时又是狂风白浪,如此三番。慧锷大悟,这是观音菩萨不肯东渡。于是在普陀山紫竹林建院供奉观音菩萨,这就是后来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

观音殿后面是大文殊殿,文殊殿装饰华丽,宏伟壮观,气派非凡。前檐柱挂一木刻对联“德相非空非有应随机以恒周,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不动”,颇有禅意,而且贴切文殊菩萨的特点。殿内供奉着7尊文殊菩萨像,正中是骑狮的大智文殊,背后是甘露文殊,左右是按照五台方向分布的五方文殊,分别是:东台顶聪明文殊、南台顶智慧文殊、西台顶狮子吼文殊、北台顶无垢文殊、中台顶儒童文殊。

在众菩萨中,文殊是一位不寻常的菩萨。他虽在菩萨之列,但三世都居在佛的果位。他本身是佛,可他却在菩萨之列。据说,一是文殊慈悲广大,誓愿弘深,为便于救度众生,成了佛也不舍菩萨之道。二是因为佛界规定,一佛出世万佛拥护,文殊虽为九佛之祖,当释迦佛出世之后,他便竭力扶持释迦弘扬佛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由于旅程安排,许多旅游者不可能巡礼五顶大朝台,在这个殿里可同时拜谒五方文殊本就可以与大朝台相提并论,这里可以凝聚并吸纳朝圣者虔诚的朝台之心。

在文殊殿前左右筑有两座八角碑亭,亭内各立一块白玉石碑。左边的石碑系康熙御笔,但右边的碑上却为“无字碑”。传说盖碑亭的地方原是两个清澈如镜的圆形水池。康熙皇帝来到此处,看见灵鹫峰恰似一条龙昂头卧在那里。菩萨顶牌楼正如龙头,两根幡杆如翘起的龙角,108阶的石阶象巨龙吐出的舌头。康熙心中顾忌,天子面前岂容他龙盘踞。寺庙住持告诉他灵鹫峰确实是一条龙,而且还是一条活龙,每日午牌时分,阳光会从这两个水池反射到菩萨顶的门楼之上,形成两个圆的眼睛。康熙随令僧人将殿前的水池填平,筑亭立碑,亲题碑文,拓刻在左边那石碑上,右边的石碑却空下,成了无字碑。知道这传说后,我真很怨恨那多嘴的住持,让五台神龙失去了神韵。

文殊殿的后面是显通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它是供奉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的大殿,也是全寺的中心。大殿巍峨高大、金碧辉煌、布局紧凑、庄重瑰丽,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殿内并列着三尊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药师琉璃光佛,右边是阿弥陀佛。在三尊佛的后面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位菩萨。大雄宝殿是僧众们进行早晚功课的地方,也是五台山全山僧众举行大型法会的重要场所。

大雄宝殿暮鼓晨钟,香烟缭绕,让人仿佛进入了神秘的佛国世界。据说,康熙皇帝赠龙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康熙皇帝来显通寺朝拜,途中遇上了梅枝姑娘,随赋诗明意:“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粱。轻起笤,慢簸扬,回首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坐拂蛾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当他来到寺院,主持率众僧身披袈裟、头顶檀香迎接,此时大雄宝殿内正举办受戒仪式,康熙好奇欲去观看,主持赶忙阻拦。康熙问之原因,方丈答之:“皇上天庭发亮,地阁有光,是桃花运之兆,如若参加仪式会冲退此运。”康熙想起梅枝姑娘龙颜大悦,当场脱掉龙袍赠给寺院,并吩咐方丈每年正月初一和七月十五穿龙袍代替皇上进香拜佛。

显通寺的第四重殿宇是七处九会殿,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纯砖建筑。在整个寺院众多木构殿宇中,其不论是从形体上,还是色彩上都显得非常突出明显。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重檐歇山顶,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整个建筑巍峨敦厚,结构奇特,镂刻富丽,宏伟壮观。

从外观看该殿似两层,内实为砖窑三座,殿的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分别是“普光明殿”、“法菩提场”、“逝多园林”、“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这些字实际上是七个地名。意喻释迦牟尼在这七个地方九次讲《华严经》,这就是佛学界说的“七处九会”,故名七处九会殿。

七处九会殿因殿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故又名“无量殿”。同时因该殿在建造时,殿内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也俗称叫“无梁殿”。相传,唐代清凉国师、七朝九帝之师澄观曾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抄》,写作达四年之久。“七处九会”、“七朝九帝”,数字的巧合让我对高僧澄观有了一种特殊的敬意。

七处九会殿后是千钵文殊殿,此殿虽小,但古朴清雅,别有幽思。门上有一对联:“法法皆圆愿海应念即六度咸成,尘尘尽具行门目击而真心普遍”。殿内的千钵文殊菩萨形态殊异,胸前六只巨手,其中两手捧一巨钵,巨钵上坐一释迦牟尼佛。身后伸出千只巨手,每手持一钵,每钵各坐一佛,造型细腻逼真,此该雕塑又称“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这就意味着文殊菩萨有一千个人的智慧。一千人的智慧集中到文殊菩萨一人的身上,自然他的智慧就大得无边。在这里,我得到的启示就是:集思广益,集众所长才能成就自己所长。

从千钵文殊殿出来,拐过殿角,抬阶而上,就到了显通寺清凉妙高处。高高的山岗之上,一座大殿在太阳映衬下,闪闪发光,炫目耀眼,这就是闻名的五台山铜殿。铜殿高丈余,从外面来看是重檐歇山顶,铜殿分两层,上层四面各有六扇门阁,下层四面各有八门阁,门上均铸雕有草木花卉、飞禽走兽画图,铸工精巧,形象生动。铜殿四角上下四柱,支持固定着整个这十万斤重的金属建筑。殿脊中间是葫芦似的风磨铜顶,金光闪闪,光辉夺目。

铜殿外观两层,里面却是一室。室内四面格扇壁上铸就万尊铜质佛像,小巧玲珑,情态各具,重重叠叠,取意“万寿无疆”。殿中央是一尊文殊骑狻猊铜像,文殊菩萨头戴五旨之冠,双目似闭非闭,姿势端庄,给人以敏慧秀逸的感觉。整座金殿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布局精巧,雕镂细致,图案丰富。

铜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于明朝万历年间,依照万历皇帝的旨意仿北京金銮殿建造,用十万斤铜铸成。妙峰大师一生曾铸三座规格样式完全一样的铜殿,分别放置在南京、峨嵋山、五台山,如今只有显通寺的这座铜殿仅存。面对金黄色的金殿,我不禁想起了菩萨顶的琉璃金顶,相对来说此殿也许才是真正的金碧辉煌。

铜殿前下方左右两侧,各矗立着一座铜塔,每塔各十三层,层各八面,每面均铸有佛像,看去玲珑而秀丽,精致无比。据说这里原有五座铜塔,隐合五座台顶,可惜中间三座被日本侵华时盗走,只有塔基座蹲在原处,现存的东西两塔分别代表东西两台。无缘三塔真是遗憾,但可以想象五座铜塔点缀殿前是何等的庄严壮丽。

铜殿后面是后高殿,它是显通寺的第七大殿,也称藏经殿。此殿现已成为五台山文物陈列室,数以百计的展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就让人感动的是这里有一面人皮鼓,传说有一对夫妻,因其独子夭亡,悲痛万分,二人同来五台修行,妻子在临终时,誓愿将其皮做鼓,让人们千敲万击,保佑天下孤儿寡母,替他们消除灾难。我为这位母亲的博大的爱感动,愿天下的人们都平平安安。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最末
  • 趣闻 薰衣草
  • 趣闻 柠稔
  • 趣闻 长恨歌
  • 趣闻 春燕
  • 趣闻 从安子
  • 趣闻 星驰酱
  • 趣闻 芸若子
  • 趣闻 从安子
  • 趣闻 玖歌
  • 加载中...